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經濟內生動力可解"貨幣之癮"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1-22 09:32


作為總量調控手段的貨幣政策勢必步入收緊通道,在外資流入加快的背景下目前也無法排除二季度加息的可能。與以往不大相同的是,總量政策的局限性會進一步凸顯,一方面房地產、出口主導的中國經濟無法承受貨幣過度緊縮,匯率大幅升值之重,另一方面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和勞動力價格重估使得通脹對貨幣敏感度提高,宏觀政策需要更多地在總量增長和通貨膨脹、結構失衡的兩難之間作出抉擇,如何跳出一收就死、一放就脹的困局,淡化經濟增長對貨幣的依賴,為實體經濟的內生動力留出更多的空間,將成為中國經濟的一項長期課題。

 我們必須承認“貨幣上癮”(實體經濟對信用規模和資產價格的依賴)已成為一個全球普遍現象,美國在2001年科網泡沫破滅之后,逐步陷入了依靠房地產和金融資產價格膨脹驅動消費擴張的套路,新千年以來美國家庭和公共債務規模擴張了2.1倍,貨幣基礎擴張了3.4倍,信用規模的膨脹(貨幣擴張)和資產價格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實際上已成為很大一部分經濟需求的基礎。

 回到國內來看,出口需求(國外的信用擴張)是驅動經濟擴張的動力之一,盡管20世紀90年代依靠銀行信貸搞發展的局面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但地方政府依靠信貸搞基建,房地產依賴透支獲得繁榮仍然是基本的經濟特征。經濟需求對信用規模和資產價格的依賴度似乎也在逐步提高,出現這個趨勢的背后原因在于勞動力價格長期偏低,金融體系效率不高,社會福利不完善,產出分配失衡問題由來已久,近幾年勞動力工資相對房產等稀缺要素價格大幅下降,使得分配失衡背景下的產能過剩、消費不足問題集中體現,在出口受挫的時候,不得不依賴信用擴張和資產價格財富效應來提振總需求。眼下保增長任務順利完成,今年前兩個季度GDP有望保持在兩位數,出口也都可能回升至20-30%的增速區間,一旦二季度物價CPI和PPI指標如預期般回升到3%和5%以上,政策收緊的壓力重新加大,依靠貨幣擴張和資產價格膨脹帶來的總量回升能夠承受多大力度的收縮,會不會繼續陷入一收就死,一放就脹的循環,這都是眼下需要關注的長期問題。依靠單純的財政、貨幣總量工具,并不能打破這個古老的循環,為了減少對外需和美元的依賴,避免未來中國經濟和美國那樣陷入貨幣上癮的困局,眼下正是進行深層次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良機。我們應利用勞動力總量高峰即將到來的機遇,大力發展勞動密集行業和服務業,提高勞動力工資水平,本著公共產權收益歸屬全民所有的原則,政府有義務加大居住保障力度,抑制房價攀升,提高勞動力的相對工資水平,運用市場價格杠桿平滑產出分配;其次,完善金融體系對平滑產出分配有著深遠影響,完善的金融機制一方面能夠抑制低效的信用擴張,減少通脹對中低階層的財富侵蝕,另一方面,以更低的成本滿足更多主體的融資需求,尤其是滿足居民、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有利于擴大就業,增強中低階層發展潛力,促進產出平衡分配;社會主義公有制平滑分配的終極要求在于公共要素收益的公平合理運用,公共部門有抑制自身膨脹速度、降低稅收、減少在經濟蛋糕中的分配比重,將更多公共資源配置到社會保障和民生福利方面的先天使命。

 如果將2009年的總量寬松刺激政策比作西藥,而把調結構喻為中醫療養,分配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無疑是一個細微漫長、需要觸及深層病灶的過程,不可能是朝暮可為之事。但毫無疑問結構失衡已成為今日種種經濟困局的源頭,也是限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所在。解決得好,增長的內生動力可以被大大激發,中國經濟可以繼續維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GDP高增長的同時民生福利也將進一步得到改善。


 如果將2009年的總量寬松刺激政策比作西藥,而把調結構喻為中醫療養,分配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無疑是一個細微漫長、需要觸及深層病灶的過程,不可能是朝暮可為之事。但毫無疑問結構失衡已成為今日種種經濟困局的源頭,也是限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所在。解決得好,增長的內生動力可以被大大激發,中國經濟可以繼續維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GDP高增長的同時民生福利也將進一步得到改善.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