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和PPI相繼轉正加大調控政策正常化需求
鉅亨網新聞中心
CPI和PPI在去年12月份同比分別上漲了1.9%和1.7%,這是CPI同比增速連續兩月轉正,也是PPI指標連續12月下降后的首次轉正,兩者的增速有望進一步加快,這將迫使加快實現調控政策正常化進程。
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21日公布2009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備受關注的居民消費價格和生產價格呈現全年下降,年底出現上升態勢。數據顯示,中國2009年CPI和PPI同比下降-0.7%和-5.4%,但在12月份分別上漲了1.9%和1.7%,兩類價格指數在去年12月的環比均上漲了1%。隨著CPI和PPI指數逐步轉正,預示調控政策正常化的步伐將加快,管理通脹預期將成為今年上半年調控的主要任務之一。
數據顯示, CPI同比增速連續兩月轉正,主要受食品價格上漲帶動。12月食品價格上漲了5.3%,拉動了CPI上漲1.74個百分點。不過,12月食品價格變化含有季節性原因,罕有的冰凍天氣使得北方地區的交通運輸系統受到影響,同比上漲也受到了2008年同比基數較低的影響,PPI指數出現轉正也是如此。
12月份PPI同比上漲1.7%,這是該指標連續12月下降后的首次轉正。值得注意的是,在PPI結構中的采掘工業品12月份同比上漲17.6%,對1.7的PPI上漲貢獻了0.9個百分點。另外,工業生產原料,鋼材、水泥、以及十大有色產品12月上漲了3.6%,對PPI的貢獻是0.7。采掘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目前我國93%的能源、80%的工業原料、70%的農業生產資料來自于采掘業產品。采掘工業品的價格上漲將逐步傳導至原料生產和加工,這其中也包括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將促使CPI中食品價格指數逐步向上爬升。
不過,統計數據還顯示,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9%,農村下降0.3%。分類別看,八大類商品價格四漲四落的局面。其中,居住下降3.6%。在房價漲速創下自房改以來新高的背景下,這種背離較大的差異令CPI對通脹指示作用受限,滯后性的反應將妨礙貨幣政策做出前瞻性的判斷。為管理通脹預期需要收緊信貸、減少貨幣投放。在去年CPI和PPI為負的形勢下,央行仍決定從本月18日起上調法定存款金率來收縮信貸,凸顯了未來通脹壓力轉變成現實的緊迫性。
另外,CPI和PPI指數變化對政策的影響是并非是當前的基數,而是未來不確定性的預期,導致這一變化的基礎并非完全歸因于實體經濟中的需求回暖,而是資產價格過快上漲后,與其他商品之間可比價格將出現滯后性上漲。推動實體經濟一般商品價格變化的幕后推手是,在2009年27.68%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與31.74%的人民幣貸款發放。過多的貨幣和信貸投放,與當前8.7%的GDP增速和全年-0.7%CPI之間的失衡關系,將在經濟加速回暖后,勢必會推高商品價格的上漲。因此,前瞻性的修正刺激經濟政策,使調控政策常態化過程應當加快。
(陳洪亮 撰稿)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