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中國不應追求"死亡GDP"

鉅亨網新聞中心


《21世紀》: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們也看到,我國的人均收入并沒有隨著GDP總量的快速增長而同步提升。如何讓國民切實分享經濟成長的成果?上世紀60年代日本實施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中國能否效仿?

張斌:比起GDP數字,我們在國際比較上更應看重人均國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就是扣完稅之后進入民眾口袋里的錢到底有多少。政府不能把GDP的增長視為國家終極目標,而是應該把國民福利和國民收入的提升作為最重要的施政目標。

雖然中國的GDP總量增長很快,但是福利改善非常有限,很難想象在三十年高速增長之后,還有這么多國民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相比之下,日本、“四小龍”國家在完成三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之后都已不再存在這樣的問題。

但是,中國不能模仿日本當年實施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日本“倍增計劃”中的目標其實主要的還是GDP等宏觀經濟指標的增長,而當年世界正處于資源品價格低成本時代,規模化倍增的資源環境約束條件并不像今日這樣嚴酷。


《21世紀》:日本在上世紀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的考驗,而中國當下所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局面與之類似或更甚。在轉變發展方式的問題上,我們的鄰國有何借鑒之處?

張斌:當下中國面臨的發展瓶頸,和日本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速發展中遇到的“死亡GDP”問題十分相似。所謂“死亡GDP”,是指因過度強調GDP總量和工業部門的增長目標,而造成環境污染威脅民眾生命的問題。日本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對自身發展方式進行了深刻反思,在重視并提升社會福利水平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日本歷屆政府均著力調整經濟政策、促使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向“綠色GDP”轉型。

但中國在“唯GDP論”和傳統工業化思維主導下,如今從量上看,中國的工業化不是沒走完,而是走過頭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像中國這么高。在目前資源日益枯竭、環境壓力接近極限的情況下,中國不能再走重化工業化的老路、不應再追求粗放發展模式下的“死亡GDP”了。

具體到產業轉型上,中國要從生產導向的產業形態向消費導向轉變,這本身即是經濟發展思維模式的轉變,政府發展理念和執行體制如不能快速轉變過來,中國的未來就將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