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依賴政策引導 廢舊家電拆解企業走在虧損邊緣

鉅亨網新聞中心


自今年6月份,新一輪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以來,越來越多的家電拆解企業開始從幕后走到幕前,參與“以舊換新”拆解企業資格的競標。

在眾多企業火熱競標的背后,這個被稱為“靜脈產業”的家電拆解業到底有著怎樣的生存狀態?對此,《中國企業報》記者對北京、山東兩地的回收拆解企業展開了采訪。

家電回收空調最低:不足1%

“現在,我們舊電主要來源就是以舊換新回收企業和自行收購兩個渠道。”回收拆解雙中標企業、山東煙臺綠環家電再生資源公司李欽港告訴記者,“從去年10月份至今,我們已回收近100多萬臺廢舊家電,已拆解近90%。”


記者了解到,在“以舊換新”政策初期,舊電回收還存在很大問題。由于回收企業與拆解企業在舊電價格上的分歧,曾出現回收企業自行拆解舊家電,而拆解企業卻無物可拆的尷尬局面。但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矛盾已有所緩和。

“山東省物價局已經根據拆解企業提供的報價,制定了統一的拆廢價格。回收企業只要依據這個拆廢公示價格,按照合理利潤的原則自行制定回收價就可以了。”李欽港說。

李欽港還透露,回收來的家電主要為電視、冰箱、洗衣機、電腦等。當記者問及為何沒有空調時,李欽港的回答帶著一絲無奈。“空調里面有大量的可回收金屬,通過拆解,足以支付回收費用。在回收時,空調的回收幾率不足1%。原因就是以舊換新國家補貼對于消費者而言吸引力太小,而一臺二手空調小商販出價到六七百,幾乎是國家補貼的兩倍。

“目前,就家電環保拆解回收來說,企業是賠錢的。雖然可以回收大量的貴重金屬和塑料,但由于回收環節多,質量難以保證,造成很多值錢部件都“消失”了,而無害化處理各種有毒有害、不能回收的材料,如:氟利昂、熒光粉、CRT含鉛屏等,這方面的支出也很大。即使公司擁有危險廢物處理資質,大多可以在內部進行消化,但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也會有所虧損。”李欽港如是說。

環保拆解虧損:與個人搶市場

與煙臺綠環相比,北京市發改委確定的惟一一家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企業——華星集團環保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日子過得就有些“艱難”。

“可以這么說,現在我們是拆解一臺賠一臺的錢。”華星環保市場策劃部經理周徐向媒體表示,“只有靠國家補貼的扶持,才能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據了解,華星的最大花費同樣來自對沒有再利用價值的部件進行無害化處理的成本。

“可以說,無害化不僅吃掉了有用材料的價值,還讓企業虧了本。”周徐無奈地說。與綠環不同的是,華星自身并不具有危險廢物處理資質,一些有毒材料如含鉛玻璃等必須送往專業玻璃廠進行處理,成本就會大大增加。

除此之外,華星還面臨與個體商販搶占市場的困境。根據華星提供的數據,2007年4月投產當年,華星共拆解廢舊家電10.6萬臺,2008年全年拆解20.9萬臺,今年預計能達到25萬臺。即便如此大拆解的規模,數量也只占到北京廢舊家電的10%左右。

華星渠道部相關人員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現在華星渠道部包括物流人員已接近百人,但與北京接近10萬的個體商販還是相差太遠,而且再回收價格上華星也不占優勢。

“我們的回收價格比個體商販要低一些。例如,29英寸CRT電視機我們收購價格是30元,而個體商販就能出到50元。因為個體商販回收的家電通過清洗翻新,還能作為二手電器高價出售或者只把舊家電上有用的器件拆下來提取有用物質即可,而剩下沒用的部件就被他們隨意丟棄了。而我們回收的電器,不論好壞,都是要進行拆解處理的。”

“一開始我們也考慮過和這些個體商販進行合作,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是觸動了商販們的利益,二是商販們賣給我們的電器關鍵部分經常‘不翼而飛’。最后只得放棄。”華星渠道部相關人員無奈的表示。

業內專家表示,隨著明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的實施,家電拆解企業將承擔更多的工作。如何通過國家政策補貼、消費者行為以及家電制造企業的共同努力,保證拆解企業健康有序發展,將是整個廢棄家電回收行業亟待破解的難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