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人民幣國際化:路徑與順序之辯
鉅亨網新聞中心
再過20年,人民幣將在國際上扮演怎樣的角色?它將成為全球計價結算貨幣、投資貨幣,或是全球儲備貨幣?它的匯率自由浮動、銀行存貸利率市場化,或是已基本可兌換?近日,來自政界、業界和學界的代表在“第三屆上海金融論壇”上共繪藍圖,激辯人民幣國際化步驟和順序。
在國際使用與“二率”改革之間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在會上提出,人民幣國際使用與國內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有先后快慢之爭。若資本項目未開放,而國內金融改革又步子太快,會影響貨幣穩定。
業內專家傾向于認為上述兩者是一個共同推進的過程。但是怎樣有序推進?瑞穗證券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沈建光會后接受《第一財經
(微博)
日報》采訪時給出了一份“路線圖”,他強調,根據日本的前車之鑒,人民幣不應迅速走向浮動匯率,宜逐步放寬匯率浮動范圍;利率市場化不應落后于資本項目自由化,以免導致市場扭曲,引發資產泡沫。
2011年,資本項目逐漸放開進程中已現允許開展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QDII與QFII的業務擴大以及R-QFII與港股關聯ETF推出,利率市場化雖未正式啟動,但實際操作中已見銀行表外借款增多、吸納居民儲蓄的理財產品異軍突起。
對于未來,在沈建光看來,國際板將逐步啟動,預計今年對外直投將大增,QDII、QFII和RQFII繼續擴展;與此同時,銀行存款利率市場化將較快逐步開始、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對利率影響增大。
再往后,根據沈建光設計的“時間表”,2015年左右或將實現人民幣基本可兌換,實現資本項目市場化、匯率自由浮動、利率市場化;在此之前,預計可見對外直投和證券投資自由化、對內投資基本自由化、私人外債市場部分開放。與之同步的是,利率方面,貸款利率將在存款利率之后逐漸被放開;匯率方面,人民幣交易波動幅度先小范圍擴大,并盯住更廣泛一籃子貨幣,再以此為基礎,實現匯率更大范圍的浮動。
若沈建光描繪的藍圖步步成真,人民幣或在2020年成為全球儲備貨幣。
在存款與貸款利率市場化之間
不過,對于上述“先動存、再動貸”的利率市場化步驟,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提出了另一種順序。她在會后接受采訪時稱,現在是取消貸款利率下限的“好時機”,如市場上資金充足,取消貸款利率下限或使銀行惡性競爭;但目前資金趨緊,銀行會對利率下浮非常謹慎,因而只有真正優質的企業才會得到銀行給予的低利率。
吳曉靈指出,真正影響資源配置的是貸款利率,因其牽涉到企業的融資成本,而存款利率影響的僅是居民財富的投資分配。她并稱,有三點原因決定存款利率上限暫不宜取消:第一,受目前國際上普遍低利率制約,存款利率上浮會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流入,不利人民幣匯率穩定;第二,對于負利率情況,政府可考慮為低收入人群出臺“定額保值儲蓄”,以減少負利率傷害;第三,存款利率受限有利資金脫媒,部分存款離開銀行去尋求更多更好的投資可能性,如理財產品、股票、債券等。
此外,與會者還就人民幣離岸與在岸發展問題進行討論。屠光紹提綱挈領,稱人民幣要走向國際使用,需要發展離岸市場;同時,人民幣在上海的在岸中心又有著各種限制。他就此指出,如何使離岸與在岸市場形成良性互動,需要被關注和研究。
上海交大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費方域看到了離岸對在岸市場改革的“催化劑”作用:離岸市場的發展將推動人民幣回流渠道的建設,人民幣回流又將催化在岸各種管制的逐步放松,漸現成熟人民幣在岸市場。費方域稱此為一個“倒逼機制”,即借人民幣的國際化事件來倒逼國內的相關金融改革。
不過,離岸與在岸市場發展暫不平衡亦是事實,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建言,在岸市場建設,首先要加快利率、匯率市場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步伐,此外要發展金融產品和金融業務的創新,以及在上海建設一個功能完整的資本市場。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