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公布喜馬拉雅山區逾200新物種 步行魚陸上呼吸像蛇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07 15:42
世界自然基金會公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發現的200多個新品種生物,其中包括這種可以上水呼吸和爬行的「步行魚」。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表報告,介紹近年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區超過200個新發現物種,包括一種「步行魚」,不但可以在陸上呼吸生存,還可以像蛇般「行走」,其他包括會打噴嚏的猴子和頭部像矛、表皮恍如寶石的響尾蛇。參與的科學家希望,報告可提醒世界及早保護這個珍貴卻脆弱的生態環境。
香港《明報》綜合外媒報導,報告提及的新品種包括13種植物、39種無脊椎動物、26種魚、10種兩棲類動物、1種爬蟲類動物、1種鳥類和1種哺乳類動物,都是在2009年至2014年間發現,遍及不丹、印度北部、尼泊爾、緬甸北部、西藏南部等喜馬拉雅山地區。
其中較受注目的新物種包括科學家2010年在緬北發現的一種黑白色猴子,牠們擁有上翹的鼻孔,每逢下雨就會灌進雨水,令其打噴嚏,故每逢雨天都會把頭藏在膝頭內,以免被雨水嗆到。
這種猴子鼻孔天生容易入水,令牠們每當下雨就易打噴嚏。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另外還有一種藍色的細小「步行魚」,這種鮕鮐離水也能呼吸,可在陸上生存長達4天,同時可以在濕地泥濘像蛇般蠕動爬行,讓牠們可走到400多米外的另一處水灘,其強烈的攻擊性令其被取諢號為「魚斯拉」(Fishzilla)。另一發現是一種頭部像矛的響尾蛇,擁有華麗的黃、紅、橙色紋樣,驟眼看到宛如寶石。
這種頭部像矛的響尾蛇,蛇身紋樣驟眼看到宛如寶石。 圖片來源:香港明報
WWF指出,這片地區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全球1/10鳥類品種在該處生活,一大原因是遍佈陡峭山脈和山谷,形成相對區隔的生態環境,造就有許多獨特生物品種。這次野生生物調查是WWF旨在提升外界關注生態敏感區域所面臨的威脅。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