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醫院引入“洋標準” 能否解決本土看病難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12-20 09:41
在上海,大醫院質量認證、內部管理引入“洋標準”,正成為一種新趨勢。“洋標準”能夠成為海外醫療保險的“敲門磚”,但能否就此提高整體醫療服務質量,還是個未知數。
據解放日報12月20日報道,申城大醫院質量認證、內部管理引入“洋標準”,正成為一種新趨勢。記者日前獲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紛紛順利通過全球知名醫療體系認證——英國保柏集團的質量認可;較早時候,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也成功通過了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簡稱“JCI”)的認證。
邀請外方專家質量審核、為外國患者開通海外醫保……本土醫院引入“洋標準”后,涉外醫療質量將更有保證。與此同時,一個問題也值得思考:醫療認證接軌國際,能否給申城醫療質量帶來改觀?“洋標準”的引入,能為當下看病難題找到新解嗎?
“洋標準”緣何備受青睞
申城大醫院為何紛紛認證“洋標準”?華山醫院最早做了這一嘗試,醫院負責人表示:想要建立國際一流的醫療機構,通過國際認證來提升自身醫療服務質量、提高國際知名度、開拓涉外保險市場是必經之路。中山醫院、華東醫院的想法也大致如此,“保柏集團在國際醫療保險領域擁有長期品牌優勢,如能認證成功,將可吸引眾多國際診療業務。”
相比國內諸多側重于靜態檔案的醫療檢查、審核制度,“洋標準”在醫療質量服務領域更傾向過程檢查,關注醫療細節與流程規范。華山醫院副院長汪志明教授說,JCI認證過程講求“循跡追蹤法”,比如每名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診治全過程,均須嚴格記錄在案加以明確規范。
此外,“洋標準”因與海外醫療保險密切掛鉤,服務患者意識更強。保柏認證明確規定:為尊重患者隱私,問診時護士不應隨意出入診室,不得在電梯內探討患者病情等。上述這些,在以往診療流程中極易被忽視。
“洋標準”能否惠及更多患者
目前,全球范圍內針對醫療質量認證共有三大標準:JCI認證、保柏集團認證以及ISO9000標準認證。這些“洋標準”,迄今大多局限在為外籍患者服務的特需醫療領域。中山醫院副院長閻作勤認為:第三方“醫院評價”是國際領域通用的規范醫療行為的手段,相比行政部門自上而下的檢查,它對促進服務質量、提高運行效率更有效。
旨在提高醫療質量的“洋標準”,在我國登陸后能否進一步擴大影響、讓更多本土患者從中受益?這一命題,也正受到通過認證醫院的重視。
有業內人士分析,“洋標準”作為國際醫療行業的通用標準,同樣適用于我國。不過,現階段我國醫療行業遵循“洋標準”之時也應考慮融合自身特點,全方位提高醫療質量與服務水平。比如,在資源稀缺的兒科診療領域,除卻關注患兒治療質量外,還應考慮到醫護人員與獨生子女家長溝通的技巧規范;隨著醫保總額的控制,臨床小處方與大處方共存,怎樣合理評判處方也應科學評判……綜合考慮這些現狀與細節,完善服務的標準制訂,才能最大程度符合我國患者的需求。
避免認證一蹴而就
“洋標準”能夠成為海外醫療保險的“敲門磚”,但能否就此提高整體醫療服務質量,還是個未知數。目前在我國醫療行業,質量認證尚屬新事物。然而,以其他行業的經驗來看,如缺乏持續的改進和審核手段,通過認證的機構也有可能生產出次品、劣品,有的甚至淪為行業中的反面典型。這樣的前車之鑒,當如何引以為戒?
避免認證一蹴而就最為關鍵。汪志明教授解釋,JCI認證并非一勞永逸。通過認證后,每三年認證委員會還會跟蹤認證,如未通過審核“金字招牌”將不保。將認證的標準轉化在每一個醫療細節之中,轉化成醫護人員的自覺行為,這樣長效持續地開展,才能從源頭改進醫療服務質量。
也有專家表示,選擇認證“洋標準”應量體裁衣。近兩年來,我國北京、上海等數家醫院積極“備戰”國際認證。對于部分涉外醫療機構,通過“洋標準”認證至關重要,但絕大多數醫院并沒必要申請認證。想要提高醫療質量水平,還應盡早制訂并完善符合我國醫療機構自身情況的規范認證體系。
(徐志嬌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