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個股

華誼兄弟離不了馮小剛?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2-17 05:34


影視公司上市難解持續發展隱憂

一向心直口快的著名導演馮小剛因時有驚人言語,在影視圈中,一直都是個備受關注的人物。而近日馮導的影響力又突然震撼了一把資本市場,其與電影“分手”的言論,不但讓東家華誼兄弟驚出一身冷汗,還使華誼兄弟的大小股東損失慘重。

一時間,華誼兄弟陷入危機,不但其上市之初引以為傲的“明星股東制”遭到外界質疑,連一眾計劃今年上市的影視類公司也被牽連其中,不少投資者紛紛表示,盡管影視類公司屬于國家大力扶持的“文化創意產業”,但仍會對其上市后的持續發展打一個巨大的問號。

馮導“撒嬌”價值3.2億元


2月8日,馮導發微博稱“對電影的愛越來越淡,對這樣的生活也開始感到厭惡,也許真的到了要和它說分手的時候了”。此言一出,立即被網友解讀為馮導要退出江湖。這一消息瞬間被轉發到華誼兄弟的股吧內,一時間議論紛紛,投資者擔心繼葛優“跳槽”后,華誼兄弟再失一根臺柱。

其后,市場對馮導的去留展開聯想,2月9日華誼兄弟股價下挫1 .19%。當日晚間,馮導似乎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再度更新微博,就連累華誼兄弟股票受創表態,稱此前有關言論為“撒嬌”。“我會尊重與華誼的合約,并力所能及高質履行”,馮導寫道,“各位就當我在微博上撒了一回嬌吧。”不過,2月10日華誼兄弟股價再度下跌0 .49%,直到2月11日才止跌回升。

盡管馮導及時補救,但此番“撒嬌”仍讓華誼兄弟損失慘重。相關市場機構根據近期市場表現估算,在馮導發出與電影“分手”的言論后,華誼兄弟連續三個交易日跑輸大盤,股東因此少賺約3.2億元。更有好事者稱,持股576萬股的馮導自己也在此事件中損失慘重,至少損失的304萬元。

對于馮導即興出演的這出“資本市場短劇”,《經濟參考報》記者通過多種渠道,試圖參訪馮導本人,但截至發稿時為止,馮導方面并未接受記者采訪。

對此,有投資者認為市場反應過度。但事實上,作為華誼兄弟的臺柱以及重要股東,馮導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公司股價的大起大落。

華誼兄弟財報顯示,在華誼兄弟的主營業務收入中,電影業務占比接近四成,毛利率高達48%左右,是其主要收入來源。2011年公司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共有6部電影貢獻利潤,其中馮小剛執導的《非誠勿擾2》票房分賬及版權銷售收入7626.41萬元,衍生收入2228.98萬元,合計9855.39萬元。而另外5部電影全部收入合計只有4029.13萬元,只有馮導作品票房的約四成。

2010年前三季度,馮導執導的《唐山大地震》上映后,創出票房紀錄,其收入高達17218 .47萬元,衍生收入3352 .50萬元,合計2 .06億元。同期,其余多部口碑和票房均良好的影片收入合計僅7970.17萬元,不足《唐山大地震》的四成。

從營收數據來看,近年來馮導的生產效率雖然不高,每年只有一部,但創造的收入卻占到了華誼兄弟電影業務的七成左右。其對華誼兄弟的營收貢獻可見一斑,連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也直言:“馮小剛是公司核心競爭產品。”

華誼兄弟離不開馮導?

盡管這出“資本市場短劇”已經告一段落,但馮導卻讓資本市場見識了自己巨大的影響力。對此,一些投資者表示,仍心有余悸,并稱受此事件影響,不得不對華誼兄弟的前景進行重新考量。

的確,目前馮導對華誼兄弟的營收貢獻巨大,雖然現在保證會尊重合同,但一旦和華誼兄弟的合同到期,并不再續約,華誼兄弟的前景似乎就變成一個未知數。

對于外界對公司前景的擔憂,華誼兄弟董秘胡明近期表示,“我覺得從華誼兄弟本身的業務結構來看,從整個過往歷史來看,公司已經越發成熟,包括架構、業務方面正在逐步完善,產業鏈現在也很完整,所以不會因為少了一部導演的戲,業績就‘扛’不住了。當然,我們目前肯定會盡量地把事情往好的方向去努力。”而在此之前,胡明曾就此事發表微博稱,“這是最不需要擔心的,我們躺著都能掙錢”。

數據似乎可以印證華誼兄弟方面的信心。華誼兄弟1月18日公布的2011年年度業績預告顯示,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30%到45%,盈利為1 .93億元到2 .1億元。公司方面表示,2011年度公司經營狀況良好,核心業務穩健發展,影視劇版權價值不斷提升。產業鏈進一步完善,通過開拓品牌及知識產權授權等新的經營模式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使得公司業績增長。

另外,公司過往財報還顯示,華誼兄弟自上市以來,在鞏固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三大業務領先優勢的基礎上,開始多業務全產業鏈布局,其新增業務包括:電影院業務、演藝業務、公關營銷業務、網絡游戲業務、主題公園業務,八大業務布局已成雛形。特別是影視劇業務,發展喜人,不但每年投拍電視劇數量穩步增長,其收益和收益在總營收中的占比,也一路攀升。

對此,海通證券分析指出,公司的制作能力是歷經市場考驗的,2012年集中上映多部全力打造的大作,與此同時,電視劇業務明年盈利能力將緊追電影,2011年投拍的電視劇中,至少4部產值在億元級別,一定程度上鎖定了收益。此外,文化城與主題公園的品牌授權費仍將持續貢獻收益,與騰訊在新媒體上的深度合作也有望探索出新的盈利模式。

盡管如此,仍有投資者信奉馮導的金字招牌,并認為不管馮導以什么樣的原因離開華誼兄弟,短時間內將不會出現馮導式的“全民觀影”大片,屆時將對華誼兄弟營收造成巨大影響。

對此,有分析指出,目前華誼兄弟正在全力推進“H計劃”,大力扶持新銳導演。烏爾善、鈕承澤、彭浩翔、夏永康、陳國輝、林書宇、馮德倫等新銳導演均在這一計劃中,并開始進入創造力旺盛的高產期。屆時,華誼兄弟的營收將會得到極大提升。

“明星股東制”遭質疑

這次事件除了對華誼兄弟股價造成不小的影響,也使不少投資者開始對華誼兄弟推行的“明星股東制”重新思考。

2007年11月19日,華誼兄弟大股東開始將股權轉讓給部分工作人員和影視導演明星,如馮小剛、張紀中、葛根塔娜、梁笑笑、李冰冰、羅海瓊等人。2008年2月,華誼兄弟大面積增資擴股,而出資對象清一色為公司員工及簽約明星。此次黃曉明、張涵予、胡可在內的50余人受讓股份,多的如黃曉明180萬股,少的如袁春3萬股。

對此,外界曾一度認為,華誼兄弟的“明星股東制”有助于拉攏大批影視明星,這在目前國內的影視圈中,至關重要,將成為華誼兄弟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

事實上,這一制度在華誼兄弟上市后,確實對其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馮小剛、李冰冰、黃曉明、張涵予等明星股東的賣力工作和演出,為華誼兄弟的影視作品聚集了大量人氣,對票房貢獻巨大。

但正如一位業內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的,在影視圈內想拿錢拴住人,很難。一方面,明星均有各自的發展計劃,并不會一味地按照公司的計劃行事;另一方面,盡管華誼兄弟實現上市,但每年的影視劇產出仍十分有限,但旗下的眾多大小明星,都希望在影視作品中,擔綱重要角色。因此,藝人和公司間,以及藝人之間的矛盾也就日益滋生。

事實上,華誼兄弟的明星陣營并非鐵板一塊。2010年,周迅、黃曉明、許晴等明星紛紛離開華誼兄弟,受此影響華誼兄弟股價曾一度出現波動;而在更早的2005年,華誼兄弟出現人事地震,陳道明、夏雨、胡軍、周韻、佟大為、任泉以及楊紫瓊、關之琳、劉嘉玲、吳君如、袁詠儀等多位明星,跟隨華誼兄弟經紀公司原總裁王京花轉投橙天娛樂。之后,范冰冰也離開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這幾乎掏空了當時的華誼兄弟。另外,華誼兄弟核心制作團隊離開的消息,也不脛而走,一再見諸報端。

“這和普通生產產品的公司不同。即便公司的核心人員流失,但生產機器、生產設備,以及生產技術,都不會流失,短期內不會對公司的生產造成太大影響。通過補救措施,甚至可以防止對公司中長期的影響。”香港金宇國際投資人王舜來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但影視類公司就大大不同,明星和制作團隊一旦離開,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有影響力的代替者,會對公司造成不小的影響。”

對此,有投資者還表示,明星股東一般更多的考慮自己的演藝事業,并不會像普通股東一樣,考慮公司的前景。因此,脫離公司的可能性很高,而且會很突然。盡管有合同,但華誼兄弟方面不可能保證永遠留住某個明星。一旦2005年“人事地震”重演,華誼兄弟將難以應付,而公司股價也不容樂觀。

影視公司上市難解發展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