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線》封面文章:世界末日只是傳說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讀:本期封面文章是《世界末日只是傳說》。長期以來各種版本的世界末日層出不窮,但是預言中的瘟疫饑荒、人口爆炸、能源枯竭以及環境惡化都沒有發生,總之不管出現什麼樣的危機,人類最終都要辦法應對。
當12月22日太陽照常升起的時候,不要指望預言家們能道歉或者反思。不管多少次關於世界末日的預言落空,很快就會出來新的。這種預言一個接一個,從1943年米勒派教徒躲進深山等待世界末日到數千粉絲相信哈羅德-康平1994年和2011年兩次預言的世界末日。
除了宗教狂熱份子,很多科學家也預測世界末日,他們堅信發生重大的環境災難在所難免。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海爾布魯諾1974年說:“我認為人類的未來將痛苦、艱難並充滿望,人們展望自己的未來沒有任何意義。”著名生態學家保羅-埃爾利希1968年說:“地球無法繼續養活所有的人,70年代(後來改成80年代)整個世界將陷入饑荒,不管想什麼辦法還是會有數千萬人餓死,沒有什麼能夠阻止死亡率的上升。”1977年吉米-卡特在一次電視演講中說:“今後十年我們將用盡地球上可開採的所有石油。”
70年代關於全球饑荒和石油枯竭的預言就像當初米勒派預言世界末日一樣是錯誤的,然而各方專家並沒有從中吸取教訓,近些年來各種各樣的預言反而愈演愈烈。2012年初,為了配合瑪雅人預測的2012世界末日,《原子科學家公報》將世界末日鐘又向午夜調快了一分鐘,同時警告到:“地球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人類必須努力防止大氣變化所引發的各種災難。”
事實上,人們熱衷於製造出比現在已有的更恐怖的末日預言。過去五十年,我們受到的警告包括:人口爆炸、全球饑荒、瘟疫蔓延、水源戰爭、石油枯竭、資源短缺、精子減少還有臭氧減少、酸雨、核戰爭以及瘋牛病、殺人蜂、氣候災難等等。然而事實證明這些危機都被誇大了。盡管人類不得不面對各種困擾、公共衛生危機以及其他大的災難,但是世界末日並沒有到來。那為什麼人們還願意樂此不疲的進行各種預言,讓我們來梳理一下過去50年的歷史。
經典的預言有天四騎士,而我們現代的版本也沿用了這個模式,新的四騎士是化工品(DDT、CFC以及酸雨)、疾病(禽流感、豬流感、SARS以及艾滋病、埃博拉病毒和瘋牛病)、人口(人口爆炸、饑荒)和能源(石油和礦物)。
50年前出版的《寂靜的春天》極大的促進了現代環保主義的誕生。前副總統戈爾在為1994年版的序言裡這麼寫到:“如果沒有這本書,現代環保運動可能會推後很多年,甚至根本不會生。”作者卡爾森的主要觀點是:大量使用合成殺蟲劑,特別是DDT不但使野生動物大面積滅,還可能導致更多的人患上癌症。她寫這本書的主要靈感和素材來自於威廉-休珀,他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環保部的首任主管。休珀堅持認為是殺蟲劑和其他合成化工品引發了癌症,而此行業一直試圖掩蓋這個事實,他反對抽煙引發癌症的說法。1995年,休珀在美國《臨床醫師癌症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肺癌及其成因》的文章,在其中他指出:是各種與大氣污染相關的行業導致了肺癌的發生,而吸煙並不是引發肺癌的主要原因。
可事實上肺癌和吸煙之間的關係是無可置疑的,而現代化工品與癌症之間的關係還有待檢驗,盡管直接接觸DDT對身體有害,但是並不能證明會引發癌症。總之近二十年來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一直在下降。
到了70年代,關注的重點從化工品轉向空氣污染。1970年《生命》雜誌率先拉開了大幕,它表示有確鑿的試驗和理論證據支持以下的假設:10年後,城市居民不得不帶上防毒面具來抵禦空氣污染,到了1985年由於空氣污染,到達地面的陽光將減少一半。然而由於技術進步以及監管得力,從汽車和煙囪裡排出的污染物顯著下降,在隨後的幾年裡,發達國家很多城市的空氣質量顯著改善。空氣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鉛以及臭氧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含量都降低了,而且還在持續下降。
[NT:PAGE=$]
到了80年代,酸雨成為了末日預言的主要素材,這一次以森林湖泊為主的自然界成為人類污染的最大受害者。1981年的一期德國《明鏡》雜誌最先引爆了爭議,這期的封面聳人聽聞的寫“森林正在消失”。德國的《亮點》雜誌也不甘示弱,他們聲稱德國三分之一的森林已經或者正在消失。哥廷根大學土壤學專家伯恩哈德-烏利齊認為拯救德國的森林已經為時過晚。森林消亡的陰雲籠罩整個歐洲。記者弗雷德-皮爾斯1982年在《新科學家》雜誌上發表文章稱:“湖泊和森林正在消亡,已經被破壞的地區將無法恢復。”無獨有偶,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北美:一半以上的美國湖泊正被酸雨侵襲,人們預計從弗吉尼亞到加拿大中部的廣袤森林將有大批樹木死亡。
一般認為由於快速有效的法律管制減少了從電廠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因此改變了森林湖泊消亡的命運,然而這種解釋是錯誤的。80年代森林面積並沒有大幅度下降。1990年,一個由美國政府資助的,有700名科學家參與的斥資5億美元的研究顯示,沒有證據證明在美國和加拿大森林的減少和酸雨有關,也沒有證據證明酸性沉澱物是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在德國,森林保護所的主任海因裡希-斯皮克對歐洲森林健康情況進行了研究,他的結論是:整個80年代,歐洲的森林增長速度更快,也更加健康,他說:“自從100多年前開始監測森林以來,現在的木材儲量是有史以來最高的。至於湖泊,事實證明酸性的增加更多的是由於植樹造林而不是酸雨。一個研究表明,降雨中的酸性和湖泊PH值之間的關係非常低。
接下來是臭氧層。70年代,科學家發現春天的時候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濃度下降,由此關於世紀浩劫的預測再次出現。這次主要是因為冰箱和氣溶膠罐釋放的氟利昂,這種物質會在陽光下發生反應。青蛙的消失以及人類黑色素的增加都是出現臭氧層空洞的結果。緊接是一系列動物失明事件:1992年戈爾提到了關於鮭魚和兔子失明的問題,而與此同時《紐約時報》也報道了很多巴塔哥尼亞的兔子和羊患上白內障的新聞。但是對這些現象的解釋都是錯誤的,青蛙死亡的原因是因為感染了由人類傳播的真菌;羊是得了病毒性流感;在臭氧空洞不斷擴大的時候,因為黑色素瘤而致死的比率並沒有增加;關於失明的鮭魚和兔子,自那以後就再沒有過類似的報道。
1996年各國簽訂了國際協議停止使用氟利昂,但是預想中的臭氧層恢復並沒有出現。臭氧空洞在限制令實施前就開始停止擴大,事實後也沒有縮小。每年春天南極洲上空還會有臭氧空洞,而且以相同的速度在擴大,沒有人能解釋其中的原因。有些科學家簡單的認為化學物質分解所需的時間比預計的要長,而另一些科學家認為關於生臭氧層空洞的原因的判斷最開始就是錯誤的。不管怎麼樣,臭氧層空洞並不是一個潛在的災難,也不可能通過政治行動避免。
過去五十年,人們不斷預測將出現新的疾病。最初是1976年的豬流感引發的恐慌。由於迪克斯堡一位新兵死亡,福特政府給4000萬美國人注射了疫苗,但是隨後更多的人是因為疫苗的副作用死亡而不是豬流感。
幾年以後,一種致命的疾病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尤其是在同性戀之間,艾滋病很快成為了更嚴重的問題,但是關於這種疾病的可怕預言並非全是準確的。1987年奧普拉警告說:“研究表明今後三年有五分之一的異性戀會死於艾滋病,聽是五分之一啊。”
然而就算像艾滋病這樣在美洲、歐洲以及亞洲廣泛傳播的致命疾病也從沒真正引發恐慌。2000年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預測,十年內艾滋病的爆發將使得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崩潰、社會破裂、政治動蕩。“
然而這種疾病傳播的高峰期是90年代末,今天艾滋病在全世界傳播的速度正在放緩。2010年新感染者的數量比1997年降低了20%。2005年以來,有250萬人通過抗逆轉錄病毒治療輓救了生命。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的執行董事米歇爾-西迪貝說:“幾年前討論短期內結束艾滋病的傳染還被視為天方夜譚,但是由於科學和政治上的支持以及社會的響應,解決這一問題變得越來越可行。”
艾滋病的出現引發一種新的理論:為了報復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將出現各種源自熱帶雨林的新病毒。1994年勞裡-加勒特的《即將到來的瘟疫:新型疾病打破世界格局》就隱含了這種觀點。同年理查德-普雷斯頓出版的《燃燒地帶》中特別提到了埃博拉病,這是一種引發大出血的流感。作家史蒂文-金稱這本書是他讀過的最恐怖的書。不出所料,埃博拉病1995年在剛果再度爆發,但是很快就銷聲匿跡。艾滋病沒有成為熱帶流行病爆發的前兆,事實上它是近五十年來唯一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新的熱帶病毒。
80年代英國開始有牛死於瘋牛病。這種是病毒由飼料中的傳染性病原體引發,而病原體來自牛的屍體。當有人感染這種病毒後,關於它將迅速傳播的預測就開始甚囂塵上,一個研究聲稱瘋牛病至少會引起136000人的死亡。一個病理學家警告英國將有成千上萬的人感染瘋牛病。可是目前為止英國死於該病的人數隻有176人,2011年有5人,而今年還沒有人死於此病。
2003年,源自果子狸的SARS開始爆發,立刻有人預言這種疾病將肆虐全球,北京和多倫多被迫設立了多個隔離區。然而僅一年後這種疾病就得到了控制,死亡人數隻有774人。2005年爆發了禽流感,聯合國官員說這種疾病的危害比全球變暖和艾滋病加起來都嚴重,它的傳播速度是艾滋病的10倍。世界衛生組織的官員預測將有200-740萬人死於禽流感。但事實上,當這種疾病消失後,死亡人數不超過200人。2009年墨西哥又爆發了豬流感,WHO總幹事陳馮富珍說:“全世界的人都面臨被感染的威脅。”然而事後證明這是一場普通的流感。
事實上爆發全球性傳染病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更多的人生活在城市意味病毒從野外傳染到人群中的機率在下降,可媒體上的炒作卻正好相反。由水和昆蟲傳染的疾病通常最致命,但是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途徑傳染疾病的可能性不斷下降。不可否認,類似流感這樣的病毒還會不時爆發,但是並不影響患者繼續工作或參與其他的社會活動,因此這種病毒傳播並無大礙。即便出現致命的病毒,現代醫學也可以通過研究其基因序設計出相應的疫苗或治療方法,人類這方面的能力越來越強。
[NT:PAGE=$]
過去50年所有被設想出來威脅人類文明的危機中,沒有一個比人類自身更可怕了。探員史密斯在電影《黑客帝國》中這樣說道:“人類是一種疾病,是這個星球上的毒瘤。”而現實生活中響應這句話的是海洋守護者協會的保羅-華生,他說:“我們要選取合適的方法把人口數量減少十億。治療癌症我們不會採用保守療法,而鏟除生物圈中的人類毒瘤同樣不能心慈手軟。
1966年保羅-埃爾利希在他的暢銷書《人口炸彈》裡這樣寫到,夜裏坐在德裡的出租車上,周圍散髮惡臭,環顧四周到處都是人,有人在吃飯、有人在洗漱、有人在睡覺、有人在爭吵,還有人衝著出租車揮手乞討,隨地大小便,甚至在大街上趕牲口,人人人,到處都是人。埃爾利希的結論非常悲觀:“印度無法養活這麼多人,這個國家正在瓦解。”其他一些專家也同意這個觀點。1970年第一個地球日的組織者丹尼斯-海耶斯說:“大規模的饑荒已經無法避免。”威廉-帕多克和保羅-帕多克在他們的暢銷書《大饑荒1975》中聲稱,向印度輸送食物是個錯誤,只是拖延不可避免將要發生的事情的時間。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死亡率下降了,而饑荒也很少發生。由於嬰兒死亡率下降,人們生育的數量也在下降,因此人口增長率降低了一半。過去50年,盡管人口翻了一番,但是世界人均糧食量卻在增長。由於糧食量大幅增加,21世紀初食品價格降到有史以來最低水平。在西歐和北美,人們甚至開始退耕還林。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家庭規模不斷縮小。20世紀全球人口增長了四倍,但是今後翻番的可能性不大。在非洲,由於種子、化肥、殺蟲劑以及運輸灌溉水平的提高,到2050年預計世界可以養活90億人口,而所需要的耕地比現在養活70億人口還要少。
1977年卡特總統在電視上宣稱:“世界石油生還能維持6到8年,80年代的某一天石油生將無法為繼,到時將出現嚴重的供小於求。”當時很多人都同意他的觀點,整個20世紀,人們都在不停的預測石油天然氣將會枯竭。1922年沃倫-哈定總統成立了美國煤炭委員會,經過11個月的調查,該委員會表示:“天然氣量開始減少,而石油生無法維持現在的水平。”1956年,牌公司地質學家M-金-胡伯特說表示,美國天然氣量將在1970年前後達到每年14萬億立方米的最高點。
然而這些預測都是錯誤的。石油天然氣量在過去50年裡一直在上升。2007年工程師掌握了開採頁岩氣的技術,天然氣儲量大大增加了。2011年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全球天然氣資源足夠使用250年。雖然未來幾年廉價的石油會越來越少,但是儲量豐富的頁岩氣和含油砂將彌補空白。又一次末日危機的預言落空了。從馬爾薩斯以來的災難預言者們總是忽略創新的力量。事實上,由於價格上漲,人們總是會發明新技術,比如利用水平鑽探技術可以從頁岩中開採出更多的石油。
除了能源還有人預測礦會枯竭。1970年美國科學院院士哈利森-布朗在《科學美國人》上發表文章預言:到1990年,鉛、鋅、錫、金和銀將全部耗盡。羅馬俱樂部是由一群經常在意大利開會的著名環保人士組成的委員會,該委員會40年前出版了暢銷書《增長極限》。書中預言,如果使用速度繼續快速增長,那麼到1992年幾種重要的礦將枯竭,未來當人們沒有原材料進行生的時候,必將出現人口的滅亡和文明的崩潰。這種觀點出現在教科書上:科學家估計世界上的石油、錫、銅和鋁的已知儲備將在你的有生之年被用盡。然而就像保羅-埃爾利希和朱利安-西蒙那場著名賭局的結果一樣,金屬資源並沒有枯竭,反而更便宜。被哄騙參與這場賭局的埃爾利希生氣的說:“我們唯一不缺的就是蠢貨。”
過去半個世紀,所有關於生態災難的預言都沒有發生。有些部分應驗,有些因為採取行動被避免,還有一些是徹底的空想。這就提出了一個尷尬的問題:鑒於這樣糟糕的記錄,人們是否還要相信氣候變化將引發災難?畢竟2012不僅是瑪雅文化中所說的大限也是我們這個時代一個重要人物宣稱的最後節點: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主席拉津德-帕喬裡曾說:“如果在2012年前不採取行動,一切就都晚了。”
那麼我們到底要不要擔心氣候變暖?這個提法本身就很極端。過去關於生態災難預測失敗的教訓並不是什麼都不會發生,而是很多中庸的觀點被忽略了。在氣候問題的討論中,很多人認為災難是無法避免的,還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場騙局,但我們很少傾聽中間派的聲音。他們認為:水蒸氣對大氣層的影響有限,本世紀全球溫度只會增長1到2攝氏度,格林蘭島的冰蓋可能會融化,但是速度不會比現在快,如今那裏的冰蓋每100年會減少1%。降雨的增長會促進農業生。即使氣溫驟變的時候,生態系統依然可以維繫。比起緩慢的適應氣候變化,武斷而快速的停止使用化石能源成本更大,對生態的破壞也更嚴重。
我們已經可以應對因氣候變化而引發的災難,最好的例子就是瘧疾,曾經有人預言隨氣候變化瘧疾問題將更嚴重。然而20世紀,盡管氣候變暖,但是瘧疾從全球大部分地區消失了。瘧疾引發的死亡率在本世紀頭十年驟降到25%。也許今後的氣候更適合蚊子的存活,但是殺蟲劑、新的藥品、更好的排水系統以及經濟的發展將抵消這種影響。牛津大學的專家彼得-蓋森說:“不管氣候如何變化,這種趨勢不會改變。”
人類的政策會讓氣候惡化,比如鼓勵使用生物燃料會破壞森林、釋放二氧化碳,而且還會讓上百萬的人陷入貧困和饑餓,但是技術進步會讓一切好轉。如果育種專家可以提高水稻量,那麼人們就會變得更富有,並可以更好的抵禦極端天氣;如果核能更加廉價,那麼就可以顯著減少碳排放量;如果水平鑽探技術使得天然氣取代煤炭,那麼碳排放的增長速度將放緩。人類一直在進步,如果未來出現生態危機,我們會通過技術創新來應對這種危機,而不是驚恐萬分的等待世界末日。(鹿城/編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