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商機浮現 基金鍾情養豬種菜 弱勢產業翻身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近年來,境內外風險投資基金和私募基金越來越鍾情於中國農業產業的投資。包括凱雷入股卜蜂、高盛收購養豬場、百仕通入股蔬菜物流業、鄭州百瑞投資棗業等案例,充份顯示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進軍傳統弱勢產業 -- 農業愈加普遍,規模迅速擴大。
香港《大公報》報導,中國發改委產業所所長助理黃漢權分析,目前中國農業正面臨向現代農業加速發展的局面,政府亦正積極制定多項優惠政策促進農業現代化。比如對傳統種植養殖業補貼和扶持力度逐年加強,對於農業的相關上下游產業支持的增強態勢亦十分明顯。
這些利多,使農產品深加工和相關農資、農機企業具備良好的增長潛力,出現了一批規模較大、具備上市潛力的龍頭企業。投資基金選擇此時進入農業產業,可謂看準了這一增長機遇。
加上近幾年來,隨著科技和裝備的發展,中國農業抗風險能力增強,也給投資基金進入農業產業增添了信心。同時,現代農業不僅包括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而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包括上游的農資 (種子、化肥、農藥) 、農機和下游的農產品深加工等,涵蓋到二三產業,各環節本身的經營規模也逐步增大,同樣給各種投資基金進入農業產業創造條件。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農業下游產業食品行業為例,長期來看,農產品深加工利潤可觀。中國 1999 年 GDP (國內生產總值) 已接近 1000 美元,根據國際經驗,在一國人均 GDP 達 1000 美元之後,對食品消費將進入一段快速增長期,這段增長期可維持 20-30 年。而中國從 1999 年到 2008 年,食品行業年均 20% 的增速, 2 倍於 GDP 增速,即說明了這一點。黃漢權相信,之後應該還有 10 多年的快速增長期。
各種投資基金湧入農業產業,對於中國一直存在的農業企業融資難是一大利多。但也有業內人士擔憂,這些投資基金過於看重利潤空間,很多追求通過上市盡快從中受益,然後就撤出,這不利於農業發展和農村社會的長期穩定。
黃漢權認為,當這些投機性強的投資基金在退出時,要有相應資金接住。這些接棒的資金,可以來自同行業的企業,這些企業更有經驗,也可以來自本行業之外,如煤炭行業、房地產行業。關鍵是要有政策指導,為其即時提供信息。
在具體的接棒方式上,他指出,可以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股票買賣。對於未上市的,可採取櫃台交易、產權交易等方式。對可能產生的不確定因素,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有應急預案,防止投資基金為追求短期利益而快進快出,傷害農業產業健康。
對於外資進入,是否會對農業產業安全造成惡性影響,黃漢權認為,其關鍵在於對農業的定位。不能把農業簡單當成一般性競爭產業,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特殊戰略產業。發生在大豆身上的故事不能在小麥和稻穀身上重演。
他強調,關鍵是對外資,尤其是跨國公司,對可能形成壟斷,控制整個產業鏈的公司,對其進入事關國計民生的敏感領域,應予以規範。不過,目前現在只是停留在討論階段,並沒有成文的意見。對於外資進入糧食深加工領域,正在進行摸底,還沒有形成明確政策。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