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屏幕之間的空白:跨屏時代即將到來

鉅亨網新聞中心


所謂“跨屏”,並不是像字面看起來的那樣僅僅是簡單把圖像轉移到另一個屏幕上,而是更大的一個概念:內容轉移,包括圖像、資料、習慣使用的軟件等等,在很多特定情況下甚至不局限於單純的數據遷移層面,而是類似設備間無縫轉接的“同步”效果。

以下是很常見的情景:坐在車上用手機看新聞,突然看到一條非常有意思的內容,想標記下來一會兒放到電腦上細細品味;快到下班時間了,可是手裏的工作還沒有做完,一會兒坐到車上用平板繼續完成剩下的工作;手機上看到一部非常不錯的短片,想放到大廳的電視上與家人分享一下;坐在咖啡館裡用電子讀器讀一部電子書,夜裏躺在床上想用手機再看幾頁;小孩怎麼也不肯放下手中的Pad去玩一旁的touch,因為兩台設備的同一款游戲進度不一樣……


根據易觀數據,目前國內平板電腦的季度銷售量已超過260萬台,保有量超過1289萬台。而擁有平板的人也同時至少擁有一部電腦,即目前已有超過1000萬的人同時擁有了兩部設備。顯示,90%的人在平板端瀏覽購物網站之后會轉到電腦上繼續瀏覽。也就是說,跨屏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一些品或內容的銷售。

這其中包含了一個看不見的市場,但從目前常見的“跨屏”效果來看,似乎還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補。

現在的跨屏什麼樣?

1、雲傳輸

目前來看,跨屏的概念還鮮少有人提出,已有的觀點也都是基於智能品上的應用程序層面,利用個人賬號在不同的設備間進行同步數據或者狀態。我們把這種基於互聯網的同步統一歸結為雲傳輸。

任何一個互聯網公司或設備供應商都可能涉及到雲傳輸之中,如果他們的網站、品中為用戶准備了一個賬戶,並且在不同的平台都准備了客戶端或者網站針對不同平台做了優化,使得用戶可以從任何一個設備打開並且接在之前設備上的進度工作或娛樂。

其中做得出色的品很多。如谷歌的各項服務,包括后台針對郵件、聯繫人、日記等軟件的同步框架和多雲端服務(其中Google Drive甚至解決了企業級別的跨屏協作問題)。

蘋果的iCloud、iTunes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不同設備間同步的問題,至少在音樂、聯繫人、郵件、日曆和軟件方面可以迅速同步。

獨立軟件方面,國外有Evernote、Dropbox、Netflix、Hulu、Amazon Kindle(以及Amazon購物軟件自身)、Astrid、Flipboard等;國內的各類數據同步工具,或許由於本身即為跨平台而生,也普遍有出色的跨屏特性。[NT:PAGE=$]

雲端傳輸會是提供“同步”方案的最佳解決辦法,可是同時雲端的傳輸受網絡連接的制約,響應速度和穩定性都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所以廠商又推出了其他不依賴網絡的跨屏方式。

2、實體傳輸

實體傳輸的範圍比較寬泛,這裏限定在脫離互聯網就可以完成的範疇中。嚴格來說,人們用存儲裝置把數據在不同設備之間進行傳輸的行為都可以算作是實體傳輸的範疇之內。做實體傳輸的廠商動機要單純許多,除了想要售賣品或者專利的就是強化品生態圈的了。

排除借助移動硬碟之類的裝置,我們最熟悉的實體傳輸例子大概便是早期的紅外傳輸或者藍芽傳輸,其中藍芽技術仍然在被廣泛使用,比如如今銷售量比較高的幾款智能手錶便是用藍芽與手機連接的。

拋開售賣品的,單說強化品生態圈的廠商,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蘋果。AirPlay功能雖然鮮有人使用,不過該功能是跨屏操作良好典範。除了AirPlay,通過蘋果品的介面用iTunes在設備間同步數據或者在別的設備上播放音頻、視頻,也是實體傳輸的一種。

蘋果之后便是谷歌,其跨屏幕最廣泛的品便是安卓。長期以來安卓廠商各自為戰,推出的跨屏功能也是五花八門。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品便是MHL介面——一種可以把手機內容傳輸到任意顯示設備的介面。與MHL功能類似的還有HTC專門為其One系列手機推出的Media Link HD設備,只不過后者只發送特定的內容到其他顯示設備中。

近期新品中,最具跨屏特性的功能是多數人覺得毫不起眼的NFC。飽受品規格分裂洗禮的谷歌,在強力推廣NFC設備普及的同時另有打算。如果說手機加載NFC是為了支付功能,那麼自家的平板電腦中加載NFC又如何解釋?實際上早在Nexus Q這款品面世時,谷歌的野心便已召告天下。結合數據交換、指令傳輸等功能,不難看出谷歌給自家設備加裝NFC這個小小的舉動實質上是在強化安卓生態圈,使不同品之間能夠擁有良好的互動性和跨屏特性。

微軟也不傻,他並沒有明顯的說出NFC實質上的作用,卻在自家的Surface平板電腦中加裝了該晶片。也許這些公司都意識到,跨屏操作是未來的使用趨勢,能夠無縫解決跨屏的問題是把用戶留在自己生態圈內的一個重要因素。

未來的跨屏什麼樣:還有哪些空白

第一種可能,像現在的情況一樣,雲端、實體同時實現跨屏,只不過單屏多任務時代消亡。

早在Windows剛剛面世的時候,這個系統的名字就恰如其分的反應了它使用時的狀態:單屏幕、多窗口工作。這個設計在Windows95年代到達巔峰,並一直延續至今,但在Windows8面世之后將可能面臨終結——目前為止在新的Metro界面下,Windows8自身只能容忍兩到三個窗口同屏工作。這與當下大規模信息處理量和工作複雜化趨勢是相背而行的,解決方法便是利用多部設備同時辦公。[NT:PAGE=$]

這也就意味,未來我們可能面臨的世界並非Windows,而是一個Screens的世界。設備生商、軟件公司、互聯網公司都需要為這樣的變化做好准備,強化跨屏體驗,把用戶拉攏到自己的品生態圈內。

另一種可能,便是Windows的世界依然會持續下去,雲端和網絡已經強大到可獨立無延遲地實現跨屏操作。

到那時,我們手頭的各種電子設備可能都只不過是一個擺設。他們只擁有實體的可互動屏幕和數據收發功能,所有的計算和存儲都由雲端完成。由於強大的雲端存在、網絡速度和費率都滿足條件,無縫跨屏操作完美無缺,在這種情況下,整個世界都變成了一個極大的平台,任何擁有顯示功能的設備都能成為一個供我們瀏覽信息或者工作的窗口。

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這樣的情況,也許只能引用《魔戒》裡 “One Ring to rule them all”最為貼切。此時互聯網內容提供者會成為改善跨屏體驗的主導力量。

現在的數碼市場好不熱鬧,蘋果推出iPad mini,三星推出Galaxy Note2,微軟推出Surface,谷歌推出Google Glass,小米推出智能電視盒……各家都在嘗試推出針對不同尺寸的電子設備。回想喬布斯時代,他留給我們的一大啟示便是“想要成功經營一個品牌,須要想辦法創造‘品生態圈’這個概念”。這也意味企業永恆的主題便是掌握核心技術壓低成本,提供內容服務吸引用戶,改良用戶體驗增加用戶切換其他品牌的機會成本、增加用戶粘性。即將面臨的“跨屏”問題正是屬於用戶體驗的內容,這對於品生商來說意義不言而喻,而對於沒有實體品製造環節的互聯網內容提供者來說更是需要未雨綢繆的問題。

(浩帆)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