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是如何做到的
鉅亨網新聞中心
從不勝枚舉的各個領域,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的發展速度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先例。然而,論及“創新能力”一項,這個異常龐大的國家依然鮮有建樹,迅疾的變化和日新月異的面貌似乎難以為其贏取這頂桂冠。
與此同時,眾多的老派經濟體盡管持續經濟低迷、工作機會在不斷減少,但依然在創新方面保有優勢和成為榜樣的力量。在國際頂尖商學院英思雅德(INSEAD)和印度工業聯合會(CII)于2010年3月聯合發布的2010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中,冰島、瑞典和香港位列指數榜前三。該報告一直被認為是目前國際上關于創新對競爭力和增長影響的最全面的評估研究之一。
這或許成為我們一再關注 “他山之石”的原因。2010年5月,因“中瑞建交60周年”這一背景組織的一場大會,集聚了瑞典政界、商界的關鍵角色,而所有人探討的關鍵,正是“創新”這個既振奮人心又漫無邊際的話題。
這究竟僅僅是一場沙龍,還是充溢著兼具革命意義的啟示呢?作為全球主流創新市場的重要選手,在這樣的時刻舉辦這一會議,盡管和“吉利并購沃爾沃”這個時髦的新聞話題并無干系,但儼然成為記者圍攻對象的瑞典副首相莫德·奧洛夫松,卻不得不一再回應記者的問詢,“只要為企業提供持續創新的土壤,無論是否出售,都會保持瑞典的DNA”。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晝短夜長,一年之中寒冷多于溫暖。這種差異性的氣候或許推動了瑞典去尋求創新并以創新為工具來改變自身。在很多領域,瑞典都成為國際企業獲取創新解決方案與產品的源泉——“收購沃爾沃”這一行為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吉利試圖為這種創新能力在尋找答案。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諾貝爾獎、愛立信、宜家家居,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之外,瑞典人尼爾斯·博霍林所發明的“三點式安全帶”,曾拯救超過100萬人的生命。這種創新看似微小,實則是在重構產品和業務流程中去除不必要成本的有效手段。
對于瑞典而言,創新成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整體協調的結果。它嘗試將價值鏈上的各個參與者——政府、企業、研究機構聯成一體,形成創新群落。企業自身也絕不拘泥于單打獨斗,甚至能夠與競爭對手合縱連橫,使用外部孵化器來進行自我擴張,構建有效的合作網絡。這同時得益于瑞典長久以來在高等教育和基礎研究領域的傾力投入,大量本土成長起來的研發型跨國公司以及完善的科研基礎設施得以成為可循環的孵化土壤。
讓一部龐大機器具備自我創新和進化的特性,瑞典是如何做到的?這個創新機構的背后遵循著哪些 “思維地圖”?記者為此專訪了瑞典國家創新局局長夏洛特·布洛根 (CharlotteBro-gren)。作為這個獨特機構的掌門人,她多少類似于“CEO中的CEO”,在這個角色上或將不斷碰到相似的問題,但必須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分享這些觀點之前,仍有必要提及的是,作為先行者的經驗盡管值得借鑒,但任何模仿策略終究難以擁有持續的生命力,只有重新審視并重塑自我,才能在創新中從探路者轉變為引領者。
訪談
經濟觀察報:作為一個非常獨特的機構,瑞典國家創新局成立10年以來,致力于在哪些領域為社會創新進行推動?
夏洛特·布洛根:10年前成立的瑞典創新局完全是基于加強創新能力的目的。成立10年以來,我們投資于各類科研和考察項目,通過與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及其他各方面力量的合作,致力于加強社會、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創新體系。
我們通常會資助和產業需求相匹配的項目,這也是提升創新局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比如交通運輸和環境、醫療衛生、信息通信和服務等等。針對不同的產業、群體和需求,項目還會進一步細分。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會成為項目考察的對象。
2008年,瑞典政府通過了首個“研究與創新條例法案”,在此之前只有關于調研的法案,這是第一次將創新明確列入到法案之中,足見政府對創新的激勵。政府在法案中大幅提升了調研和創新上的投入。
經濟觀察報:可否舉出幾個因政府推動而取得重要突破的創新案例。
夏洛特·布洛根:在一個名為“瑞典卓越中心”的創新局項目中,SKF、斯道拉恩索、沃爾沃、愛立信都是我們的合作伙伴。該項目由創新局、大學、企業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為此出資建立,資源為其所共享。這一項目成立10年間,同時面向基礎和應用科學,確保在前沿知識和技術的推動下產生新的產品、服務和流程。每個中心有一個“負責人”,對項目管理起主導作用。
此外,2004年,瑞典創新局和沃爾沃公司及其他汽車制造企業開始共同進行設計和研發。項目要求在明確各公司需求及優勢的前提下開展,并在過程中不斷進行動態性的調整。這一項目第一階段已完成,并制定了下一步的長期計劃,這一成功合作對于其他部門(鋼鐵、林業、采礦)提供了示范效應。這是瑞典推動開放式競爭的又一例證。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并不排斥與競爭對手合作,如沃爾沃和薩博同為汽車制造企業,但在弱勢項目上可以彼此合作,以推動更好改進。
經濟觀察報:“北歐模式”通常代表著政治廉潔、社會公平公正、福利普及、環保當先,在這樣大家庭式的和諧氛圍中,如何不斷激發創新的斗志?
夏洛特·布洛根:瑞典常常被認作貧富差距微小、無論公民的收入和背景如何,都會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醫療等福利的國家,而且被公認為擁有透明、開放、高效的政府機構和公共部門。
瑞典的很多創新流程和項目集中于創新需求和受益者本身。它尋求的是“需求推動式創新”,而非“科技推動式創新”。我們認為,市場是創新的唯一來源和檢驗標準,只有可以在市場中使用的創新產品才是有價值的。同時,創新不僅僅是科技創新,也包括管理和服務創新等等;創新也不僅僅是巨大的科技進步,微小的改進也很重要。比如,瑞典有人發明了“可發光電線”,電流通過時就會發光,以提醒人們用電時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經濟觀察報:對于一個以創新著稱的國度而言,如何保持持續的創新能力,實現創新循環?
夏洛特·布洛根:保證穩固的知識根基、能力和資質,推動組織和結構的彈性如循序適應市場和技術的變遷,對于保證可持續創新至關重要。其中一個先決條件是在知識儲備方面的持續投入,包括科研和各種類別的教育。自1842年開始,除高等教育以外的所有教育都是免費的。在我們的學校中,老師不是上帝,孩子們被鼓勵提問和質疑,以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所有學生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機會,沒有重點學校和班級之分。
另一個保持長期創新的決定性因素是開放式經濟和對競爭的鼓勵。諾貝爾獎從一開始設立就是面向世界而非瑞典本國的,雖然當時引來很多人的不解,但最后還是被瑞典人民和政府所接受。
同時,瑞典支持跨學科研究,以保持在解決復雜性和系統性問題上的優勢地位,同時推動學院和產業之間的互動,以及跨部門、跨學科、跨國的人才交流。
經濟觀察報:統計顯示,99%的瑞典公司都是中小企業,這種經濟結構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意味著什么?國家創新局可以為此做些什么?
夏洛特·布洛根:瑞典有很多中小企業,以及技術剛剛啟動的創業企業。大多數瑞典成功的大企業都是在50年前成立的,其中很多已歸國外所有。瑞典目前面對的挑戰在于,無論對于這些瑞典或他國所有的大公司,還是新興的各類小企業,都能享有同樣有吸引力的科研、創新、生產的土壤。我們相信,只要能夠為企業提供持續創新的環境,無論是否出售,它們都會保持瑞典一貫擁有的DNA。
經濟觀察報:在創新過程中,如何評估風險,風險也是創新的動力之一嗎?
夏洛特·布洛根:的確如此。承擔風險的能力和愿望,是創新的基本條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