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系列專題之三:吃甚麼有關係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2-07-24 08:08
「奧運系列專題之三:吃甚麼有關係」(夏明珠報導)
西元前776年,麵包師傅柯諾斯Coroebus在希臘舉行的人類史上第一屆奧林匹亞運動會上,贏得短跑金牌,成為第一位奧運得牌選手,麵包師傅成為賽跑冠軍,這一點都不奇怪,他的職業讓他隨時都可以吃到充滿了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別的選手例如蓋房子的工人或是鞋匠,當然跑不過他。
毫無疑問,飲食在運動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食物提供身體能量,不同的運動,又需要不同的飲食配方。
比方說,對一個體重一百多公斤的雪橇項目選手來說,牛排可以供給肌肉所需要的蛋白質,至於像馬拉松之類著重在耐力的長距離競賽,碳水化合物就很重要了。
四年一度的奧運,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運動會,賽會期間,包括殘奧在內的總計28天比賽期間。40個場地,總計要提供一千四百多萬份餐食,估計要消耗兩萬五千條麵包,232公噸洋芋、八十多公噸的海鮮、31公噸禽肉、一百多公噸畜肉、七萬五千公升牛奶、十九公噸雞蛋、21公噸起司以及三百三十多公噸的蔬果,這是和平時期,最大規模的外燴作業,如何在長達半個多月的競賽期間,滿足來自於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一萬六千多名各項運動選手的飲食需要,這是個艱難的任務。
相較於倫敦上一次在1948年主辦的奧運,當時全球還沒有脫離第二次大戰的後遺症,英國還在糧食配給,英國兩百公尺賽跑選手(契斯曼)說,他還記得大家有多忌妒美國選手,他們吃的餐盒都由國家供應,英國選手得自備,美國替選手準備的餐盒非常豐盛,裡面經常會有英國人看都沒看過的美食,美國人往往吃不完,英國選手就會幫他們解決。
那屆奧運,美國選手橫掃獎牌排行榜,這和他們吃得飽又吃得好,絕對有關係。
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奧運,選手三餐都由大會包辦,國際奧會專門針對奧運期間飲食辦理要領,製作了一本厚達好幾百頁的手冊,詳細的列出各個參賽國家飲食特色與禁忌。主辦單位在活動期間飲食規劃上,除了衛生、營養與美味之外,還要考慮宗教與文化差異,比方說穆斯林選手吃的牛肉,在屠宰前必須先放血,韓國、中國以及日本人對於米飯的種類各有所好,義大利麵與披薩是必備,漢堡也很受歡迎。
選手村餐廳供應的早餐,比較單調,通常有堅果、蛋、穀片、麥片粥以及新鮮水果。午餐就有趣多了,因為它可以客製化,燒烤、義大利麵、披薩,都可以依個人口味來製作,亞洲料理區,會有各種各樣的麵條,要甚麼配料,海鮮、或是豬、雞、牛肉,任君挑選,晚餐的口味和種類,更加多樣化。
大原則就是滿足不同國家選手的飲食偏好,讓選手村的吃,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降低選手因為水土不服而產生的壓力,讓他們可以在正常的狀態下,發揮實力。
為了讓選手清楚他們所攝取的食物,符合他們所需要的營養,選手村餐廳提供的所有飲食,都有營養標示。儘管相較於很多國家的料理,英國食物不算突出,甚至有很多人不敢恭維,不過英國宣稱要透過這次奧運,為運動競賽的飲食備辦,豎立一個新的標竿,替倫敦奧運留下另一種遺產。
為了最大程度的達成造福本國產業的目標,倫敦奧運籌備會承諾,奧運期間,所消耗的所有奶製品、禽肉以及畜肉,都必須是英國自產,進口的食材,比方說香蕉、咖啡、茶以及糖,都必須來自公平交易。時代雖然不一樣了,不同國家飲食的差異,依然會對運動競賽的成績,發揮一定程度的影響。海地、坦尚尼亞這些國家的運動員,看到選手村餐廳令人眼花撩亂,有如流水席般吃不完的美食,心裡可能想著家鄉的親人,因為糧食價格飆漲或是氣候變遷影響收成,他們經常得忍飢挨餓。今年奧運,當你看著來自於全世界最優秀的運動員,在禁賽場上拼戰的同時,不妨也想一想,你吃的食物中,是否也有部分來自這些國家,想想那些窮苦的農民,有沒有在交易中獲得公平對待,這或許可以在購買產品時,幫助你做更好的選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