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徵稅較預期低 利空變利多 太陽能類股攀升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由去年 10 月開始,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開展的「雙反」調查,令中國太陽能企業經營情況「雪上加霜」。美商務部昨宣布初步裁決結果,決定擬向中國產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板初步加徵 2.9% 至 4.73% 懲罰性關稅,遠低於市場早前預期的 20% 至 30% 稅率。
由於徵稅較預期低,變成利好消息,多支太陽能股齊升,龍頭保利協鑫 (3800-HK) 帶頭抽升 3.5% ,收市報 2.36 元 (港元,下同) ;卡姆丹克 (0712-HK) 升 1.48% ,報 1.37 元;興業太陽能 (0750-HK) 則升 0.95% , 報 4.25 元。
《星島日報》報導,此次美國裁定的反補貼稅稅率低於預期,亦顯示此前有關中國政府給予太陽能企業過多政府補貼的說法有別事實。中國機電商會認為向中國太陽能企業徵收反補貼稅的裁決是「不公正」,希望美國政府在後續的調查程序中能糾正對其做法。美商務部將於 6 月份作出反補貼稅的最終裁決。
美商務部徵收的懲罰性關稅雖較預期低,但中國太陽能企業未能鬆一口氣,還須面對將於5月底作出的「反傾銷」初裁,業界預期該稅率若由 10% 增至 100% ,將令中國組裝的光伏組件於美國市場完全喪失價格優勢。
此次「雙反」調查的起訴者之一的 Solar World 及其他美國公司表示,希望美國商務部在下一個階段的調查中,徵收的反傾銷稅稅率要高於反補貼稅。 Solor World 律師 Brightbill 表示,通常情況下,反傾銷稅會「大幅高於」反補貼稅的稅率。
太陽能產業研究機構 Solarbuzz 分析師廉銳表示,「雙反」的稅率若在 20% 以下,則中國企業是可以承受的;若超過 20% ,那中國製造的產品將無法再出口至美國,只有依靠第三地進行組裝再出口至美國,才可規避雙反徵稅。而此為台灣及東南亞部分國家的製造商帶來了機會。
研究機構 Energy Trend 表示,自去年第 4 季美國掀起「雙反」調查後,台灣廠商湧現大量急單,其中很多來自中國及歐洲,為規避中美貿易問題,而於台灣進行的代工單。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