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西方金融危機與民主危機
鉅亨網楊琇羽 綜合報導
德國《鏡報周刊》近日一篇報導,指出歐美民主國家於近十幾年不斷面臨到新的金融危機與挑戰,然而當下政府卻是急於安撫資本市場與投資人,即使累積了巨額公共債務也在所不惜。民主制度下,為何一直負債?為何反而帶來民主危機?
金本位之後-貨幣創造競賽
在了解近五年的金融危機之前,先認識一下二戰後的國際金融體制。1971 年之前,國際貨幣制度主要採金本位制,採行金本位制的國家,其貨幣價值是由其含金量決定,擁有多少黃金決定你能花多少錢。在金本位體系下,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並明訂一盎司純金價格等於 35 美元,而美元兌所有歐洲國家貨幣匯率為固定。
六零年代末至七零年代初,美國打了一場昂貴的越戰,政府需要更多的美元支付戰費,同一時間,全球經濟成長飛快,金本位體制限制較多。於是,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於 1971 年宣佈美元停止與黃金掛勾,此外,金融市場開放,貨幣供給管制放寬。
金本位終結後四十年,各國中央銀行有權力決定貨幣供給數量,有時為了達成各種經濟目的而不斷印鈔,創造更多的通貨,貨幣發行開始不受控制;同時政府與民間也開始勇於負債,負債的規模也愈來愈驚人。
刺激全國經濟,解救個別銀行?政府為誰負債?
結果,美國的經濟在金本位結束後不到四十年,房市泡沫湧現、破裂、在2008 年撩起金融大海嘯。這時候才發現,那些自認為頂尖聰明的華爾街投銀與基金經理人,共同參與了一場信用創造活動,這些人集合數百萬名美國人的抵押房貸,這些抵押房貸背後的唯一資產為靠著貸款而來的樓房,房貸被包裝成全新的證券型商品,然後再賣給民眾。
房市泡沬與房價崩跌,證券化商品如廢紙,還沒有破產的金融機構便向政府求援。海嘯發生後,留下一連串滿目瘡痍,為了解決眼前金融體系崩塌危機與保護部份民眾的利益,各國政府反而創造出數兆美元的公共債務。
商品證券化創造流動性,同時也創造出一連串的風險,這些風險到最後,還是由全民承擔。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於七零年代就任財長期間,信奉經濟學家凱因斯的教條,以新增 100 億德國馬克債務的方式刺激經濟發展, 但刺激政策的前提是負債水平須要在經濟繁榮之時下降。後來在施密特 1982 年下台時,德國政府每年支出已爆增至 1260 億歐元,公共債務倍增至 3130 億歐元,而今日德國聯邦政府加上地方政府的債務,已升至 2 兆美元以上。
只不過,貨幣同盟與強勢歐元的建立,又將歐洲政府負債推向另一高峰。貨幣同盟國政府挾著息、匯雙強優勢,更勇於負債。 (接下頁)
[NT:PAGE=$]
換個政黨比較好?民主制度下政黨輪替,公共債務照樣累計!
全球政府的經濟決策大致分為兩派,一派相信凱因斯的需求面理論,拿政府支出來創造民間需求與政府收入成長,另一派走供給面理論,相信低薪資與低稅賦的環境可以吸引投資,從而帶動經濟繁榮。
現今西方民主國家,幾乎是由擁護這兩派經濟論點的政黨在輪流執政。不同執政黨的經濟決策,有的可能是著重需求面(多被歸類為支持凱因斯經濟理論的社會民主派人士),有些則是供給面(這些黨派多被歸類為保守派、或是部份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派人士)。
可是,不管哪個派別的政黨輪替,往往只有助漲公共債務,並且不負責任地將債務問題視而不見或拖延解決,而且是沒有時間表的無限拖延。兩派政黨無論是誰透過民主選舉取得執政,選上後都在做一樣的事--累積公共債務!
為什麼不鐵腕解決債務?背後自有政治考量。
不得罪選民,不落反對黨口舌,要漂亮業績
根據《鏡報周刊》的數據,1985 年以來,民間企業、個人、以及政府公共債務加總成長速率,較經濟產出成長速率快了一倍,規模則是全球生產毛額的三倍大。工業國家資金需求胃口愈來愈大,並透過發債籌資來支撐成長,結果是經濟體為了創造成長榮景,公機關與私部門都在負債。
為了漂亮的就業與成長率數字、為了降低失業率、為了不被反對黨攻訐辦事不力、為了選票,政府不斷擴大預算支出,政府當前收入已無法滿足如此鉅額的支出,於是他們發行更多政府公債,為了刺激景氣,他們還印鈔。
歐巴馬從小布希接棒任總統後,四年來國債從 10 兆美元暴增至 16 兆美元以上,而且有些地方城鎮甚至申請破產。在歐洲,巨額國債壓得希臘、西班牙、意大利喘不過氣來。
《鏡報周刊》寫道,國家不能當作私人公司在經營,決策者必須向國會議員及人民解釋及說服他們的政策內涵,國家不能以營利機構方式在經營,不應只是思考創造漂亮業績。
金融海嘯過後四年,西方民主制度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平衡已被沖毀。政府伸手解救銀行與資本市場的同時,卻破壞了民主正當性。政府捧著所有士農工商老百姓們血汗錢所繳的稅,拿去解救玩資產負債槓桿闖禍的銀行機構,最後銀行存活下來了,而他們的高階主管,照樣領著尋常百姓無法想像的高薪與福利。政府弛援的理由是為了維持市場穩定,然而不是多數納稅人都會同意這麼做。
人民的聲音,還是銀行家的聲音?
另外一件遺憾的事,就是近月在雅典、馬德里等地街頭上的數萬抗議民眾,他們聲嘶力竭要求政府勿為換援金而厲行撙節,從而大砍他們的福利與工作機會。不過,金融機構、專家學者等,幾乎全以政治人物作為是否傷害或有益資本市場來論斷優劣,政府也以不傷害市場穩定為指導原則行事。因此現在西方的民主政府,會不會只看得見資本市場的需求,卻聽不到人民的聲音?
現在債權人與投資人要求政府大幅削減公共債務,然而民間百姓則是希望保住工作與繁榮,不過,現在的政府,對於解決債權人的需求更甚於民眾。金融危機已轉化成民主危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