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地產清退表存項目漏報 迫國資委親自清查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國資委人士透露,授意于中央高層,國資委此次對整合央企地產業務一事尤為重視,目前已收到企業上交的資產清退表中,可能有一些地產項目沒有顯示,國資委還要進一步到企業清查。
據華夏時報4月12日報道,“15日清退大限”來臨,對國資委來說,一下子面對78張資產清退表,也是一件復雜事。
4月8日從接近國資委人士處了解到,授意于中央高層,國資委此次對整合央企地產業務一事尤為重視,目前已收到企業上交的資產清退表中,可能有一些地產項目沒有顯示,國資委還要進一步到企業清查。據悉,保利等多家央企地產大佬正密切與產權交易所接洽,希望接盤項目,在這場78家央企地產資產清退大戲中,首先受益方已浮出水面……
令專門部門負責清退
此次國資委整合央企地產業務,顯然已經不是這一個部門的事情。
“這次國資委要動真格了,因為國務院對央企不斷出地王動怒了。”接近國資委的消息人士稱。
而國資委內部人士則透露,國資委負責78家央企清退事宜的部門,目前已經掛靠在產權管理局,而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本人則親自過問。目前78家央企已經上交清退表,國資委會根據清退表具體對待,并督促相關央企盡快完成清退工作。而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商業性房地產將首先被清退。
在國資委“15日大限令”發出后,記者初步統計,截至目前,已經有中遠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核工業集團、中石油集團公司和中石化集團公司等五家央企在國資委“退房令”宣布前后,于北京產權交易所和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相關房地產資產。
據了解,目前掛牌轉讓的央企項目多半經營不善負債累累,除非有較好的可供開發的土地儲備,否則民營資本輕易不會介入。
而據國資委改革局一位人士透露,目前招商局、保利地產、中糧地產等房地產主業央企在初步接洽交易機構,有意了解項目情況,并有意向出手接盤。另據北交所一位業務經理告訴記者,其中保利地產已經就公開掛牌的兩個央企項目向交易所拿到了資料,準備接盤。
78份清退表背后的難題
但就算是國資委內部,對78家央企的地產業務清退工作也十分頭痛。
接近國資委的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許多名為央企下屬的地產業務,因為相關央企不是控股股東,甚至不是大股東,國資委對這部分也無法管理,導致有一些地產項目可能沒有顯示在清算表中,國資委還要進一步到企業清查。
另外,一位國資委內部人士表示,許多央企下屬的地產業務并不具有盈利性質,也不在市場運作,而僅僅是為了內部員工的福利房而設置的,與此同時這部分地產業務并不具有價值,在資本市場轉讓不易,這部分業務將如何處置尚待研究。
以中石化集團轉讓珠海市華瑞物業建設有限公司50%股權為例,僅“1元”的掛牌價格一度引發熱議,認為中石化可能引發國有資產流失,直至燕山石化出面澄清,指1元價格的產生是由于該公司凈資產為負。這也使得該項目被掛出三次均無人問津。
“還有一個問題是很多央企的項目是‘地王’項目,拿地成本很高,轉讓價格也相應較高,轉讓可能不易。情況十分復雜,國資委此次雖然十分重視,并且想動真格的,但在有些方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從目前看,清退表收上來后還要具體研究。”上述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清退工作很難一蹴而就,國資委會先督促企業盡快清理相對容易界定的一部分地產業務,但剩余情況復雜的部分,國資委還要加緊研究更具體細化的清退方案,這個也需要一些時間。
產權交易所集中走訪央企
而此次央企退出最先的受益者,竟然是產權交易所。
“國資委發布‘退房令’以來,我們對央企房地產項目較為關注,業務部門也進行了集中走訪、摸底,為需退出央企的房地產項目進入產權交易市場做準備。”北京產權交易所信息部負責人單小山表示。
易居北京研究所副所長牟增彬指出,作為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的必經通道,此輪7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業務,一大部分要通過產權市場完成交易,這塊蛋糕相當大。另一方面,產權市場也是有承接資格的央企進行并購整合的重要渠道,記者了解到,16家央企中部分已有進場意愿。
據記者了解,按照《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和《企業國有資產法》,產權市場被選定為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的必經通道。按照以往經驗,央企的房地產業務轉讓有三種形式,包括通過內部協議轉讓、由央企自己處置或者在央企之間進行股權調整,而這需要國資委批準。而凡是要進入公開市場處置的,產權市場將承擔主要責任。單小山指出,這78家央企凡是要走市場化途徑進入公開市場轉讓的,絕大部分還是要通過產權市場交易。
除北交所之外,上海、天津、四川三大產交所也擔負著中央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的主要任務。單小山坦承,盡管四家交易所的信息披露是共通、公開的,但具體交易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
記者從北交所和上交所處了解到,北交所和上交所目前都設立了專門的部門集中對口各央企單位,特別是這78家央企,兩交易所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觸。“目前我們正在集中走訪、摸底,為這些央企的房地產項目進入產權交易市場做準備。”單小山說,“目前接觸到的央企進場意愿還是很明顯的。”
單小山還告訴記者,目前78家央企的房地產業務轉讓還沒有形成態勢,因為央企掛牌需要有一個審批的過程,現在體量還不大,但一旦有好的項目,各交易所的競爭也將進入白熱化。
(李艷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