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真男人真命苦?德國女家庭部長為男權發聲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男人,也有自己的問題,雖然此種觀點極少出現在兩性平權議題的討論之中。德國家庭部長本周將針對男性面臨的挑戰─包括職場─家庭的平衡與漸低的平均壽命─舉行會議,女性主義者聽了恐怕不會太高興。

長期以來,德國家庭部長Kristina Schröder一直揹負與女性主義者為敵的形象。她不僅拒絕支持女性任職高級主管階層的硬性配額規範,更不斷抨擊「早期女性主義」或「上個世紀的女性主義」無法認知「伴侶與孩子才能產生快樂」的事實。在許多女權鬥士心中,Schröder去年春天出版旨在宣告「後女性主義時代」到來的書籍,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今,Schröder甚至更進一步,涉入性別辯論的領域。在社會為性別平等努力之際,周一將有一場為期2天的會議,特別聚焦在男性議題上,稱做「男人政策:為性別平等社會奉獻」。這場聚會是德語世界中首次針對男性議題所作的高層級會議。Schröder宣稱,這場會議來的時機點並不躁進。

一位家庭部長發言人在一份聲明中向《明鏡周刊》表示:「當前社會對男性與女性的需求正在改變。很多男人不希望活得像自己的父親或祖父輩。除了職場生涯,他們希冀能花更多時間在家庭上。女性曾歷經過性別角色變化,因此有必要為『男主外』的傳統開啟新的觀點。」

德國的男女薪資差距是歐洲國家內最大的,100家德國最大企業內位居領導階層的女性僅佔2.2%,Schröder此時提出以男人為中心的政策會議,似乎失焦了。

為男性說話=背叛女權?

不過關於男性具體議題的討論,近年來在若干歐洲國家愈來愈熱烈。德國、奧地利與瑞士的男性都在各自的國家內建立探討男性面臨問題的協會,奧地利勞工部甚至規畫專門針對此主題的部門。2004年,該部會舉辦了有史以來歐洲第一場以父之名的會議。

Schröder在一封公開信中解釋她何以聚焦「男性議題」:論及性別平等議題的領域,彷彿只有女權運動份子才可以大聲,而男孩與男人的聲音幾乎全被忽略,在最糟的情況下,為男性說話甚至被女權運動追求的目標貼上背叛的標籤。

著有多本男性議題書籍的作家Thomas Gesterkamp指出:「我對女權時刻懷有至高無上的敬意。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這項爭議是現在式。辯證的語彙必須改變,如此一來,男性議題的追由與女性地位的損失,才不會總是被畫上等號。」(接下頁)

[NT:PAGE=$]

那麼,問題到底何在?某些男人議題運動者提及,當女性傳統角色改變─包括職業生涯與從家庭負擔小孩教養的責任中解放,男性被視為負擔家庭生計的主要來源卻始終未變。這意味著,縱使男性在家庭內的表現更為活躍,職場壓力卻沒獲得適度的鬆弛。

男人主外是宿命?

從某些觀點看,這並不完全是事實。最近德國推出相當大方的育兒政策,雙親之一無論是父或母,都可以有12個月的育嬰假,若不一次放完,也可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分割假期。其它歐洲國家也採用類似的方案。

然而瑞士男性團體maenner.ch 主席Markus Theunert提出不同意見:「很多男人都希望減少工作分量,但是在社會性別期望之中,他們通常不覺得自己有這麼做的自由。」

勞動市場並不是唯一男性認為有改善空間的場域,總比女性還短的平均壽命亦如是。男權運動者說,壽命一直是被嚴重忽略的議題,男性死亡原因很多時候是心臟病或中風,而這些疾病的成因與壓力息息相關。

真男人真命苦?

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教育,近年數據顯示,德國低階學校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男孩與年輕男性,而女性卻是文理中學(Gymnasiums,德國中等學校教育體系中的一種為進入大學準備的學校)的主體。男孩的受教生涯卻可能在職業學校就終止。

不過多數情況下,男權運動尋求的是公眾辯論用語的改變。德國男性議題組織Forum Männer 發言人Andreas Goosses指出:「我希望我們很快能使討論正常化,我希望在所有議題中,男人能夠被當作一種性別以及夥伴來看待。我們想要一起參與解答的是,具有成效的觀點如何俾使兩性都能受益。」

雖然德國即將舉辦的會議不太可能立即解決男性問題,不過它確實朝著家庭部長Schröder點出男性問題的方向前進,不只單單創造「德國男孩節」這種表面功夫而已。

Theunert說:「我們希望男性問題能夠更廣為人知,傳統上,男人不該有問題,如果他們有,就不夠格稱作真男人。因此,本次會議對男人而言,也是某種挑戰。」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