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古董家具欣賞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1-09 10:07
在西方藝術史中,法國永遠占據著最濃墨重彩的章節。來源復雜的民族構成、千余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多元文明的交互匯合,既決定了法蘭西大開大闔、歷盡沉浮的國家命運,也成就了多姿多彩、絢麗輝煌的法國藝術。尤其自公元17世紀以后,法國作為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在建筑、繪畫、雕塑、文學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空前的偉大成就,同時,法國的時尚生活方式也成為歐洲皇室貴族競相模仿的對象。
法國時尚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法國歷代能工巧匠創造的各式精美家具。法國在歷史上不僅是“哥特”、“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等各種風格古典家具的最主要生產地,而且也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反傳統的“裝飾藝術風格”家具和裝飾品的主要生產地。
欣賞法國古董家具如同閱讀一部西方藝術編年史:挺拔莊嚴的“哥特式”與和諧勻稱的“文藝復興式”深受古典建筑風格的影響,高大的尖頂、玫瑰窗和優美的拱券、廊柱,建筑語言在此成為家具的設計元素;“巴洛克式”的夸張動感和“洛可可式”的迷人曲線是對宮廷藝術的完美詮釋,又體現出“路易十三”、“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各自時代所不同的藝術特征;當“路易十六式”以它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再一次向傳統回歸之后,拿破侖帝制時期生產的家具則著重表現一個“用戰劍繪制歐洲版圖”的軍人政權的英雄色彩和高傲氣質,古董家具儼然是一部立體的歷史圖錄,如實的傳達著當時社會的文化、藝術、經濟乃至政治信息,這一點是任何后世仿品所無法替代的。
法國藝術的真正崛起始于“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伏爾泰稱其為世界歷史上文化技藝最臻于完美的四個時代之一,并且是其中最偉大最崇高的),及至18世紀,世俗王權的上升、工商業的繁榮、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這些來自于各個方面的因素使法國最終全面超越其文化強鄰,巴黎取代羅馬,成為歐洲藝術的新首都。皇室貴族追求奢華享樂、社會名流熱衷攀比排場,為室內裝飾藝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此時,裝飾藝術已經不僅僅意味著“藝術”,更意味著一種“生活”。為了贏得上流社會的青睞和訂單,藝術家處心積慮、工匠窮極工巧,涌現出“布爾工藝”、“拼花貼木皮”、“馬丹漆”、“貼金箔”、“銅浮雕飾板”、“象牙鑲嵌”、“中國和日本漆面貼皮”等大量新工藝,把家具這一原本僅與生活有關的器物,演繹為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恩格斯說:整個19世紀,是帶給全人類文化和文明的世紀,都是在法國大革命的標志下度過的。革命風暴沒有吹散彌漫在巴黎上空的藝術氣息,反而更加鼓動著藝術家的創作激情。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繪畫在幾十年間相繼誕生,“到巴黎去!”成為無數文藝青年的夢想。油畫界的昌榮圖景帶動了一個視覺藝術黃金時期的到來。當時最有名的裝飾藝術大師就包括發表了《紳士家具制作指導》的托馬斯·契潘達爾。甚至,路易·大衛、普呂東這樣著名的畫家,佩爾西耶、皮埃爾·方丹這樣著名的建筑師都曾經親手設計過家具,這在今天是無法想象的。
另外,法國古老的行會制度是家具制作工藝得以高速良性發展的有力保障。各個行業協會按照嚴格的市場準入規則各司其職,木工做出配飾、雕出花頭,而更精細的部分則需要專業雕刻師的介入。一些圣呂克學會(畫家和雕塑家學會)的藝術家專門為裝飾品的各種組件提供設計和樣本,由銅匠給家具配上銅飾。明確的分工保證了每一個構件和細節都得到最專業的藝術處理。
法國古董家具的材質多采用胡桃木和橡木。它們油性大、不易開裂,硬度適中,適于雕刻復雜的圖案,得益于那個時代超卓的手工工藝,使今天的我們可以在家具上看到極其華美繁復的浮雕、透雕、圓雕的人物、動物、花卉、徽章等各種紋飾和造型,那種刻畫的嚴謹和精確甚至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
與其文化藝術在西方世界的強勢地位相匹配,法國的古典家具對歐洲內陸國家及隔海相望的英倫三島甚至美洲大陸,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及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些高品質的法國古董家具也開始進入國內市場,一個新興的收藏領域和藏家群體正在形成。在2009年保利秋拍中,法國古董家具首次亮相國內大拍即取得不俗表現,后市更加值得期待。
上海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法國及歐洲古董家具交易市場,一年一度的上海古董家具博覽會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據北京最大的法國古董家具貿易商古風堂的田先生介紹,他們在北京經營法國古董家具已經有八、九年的時間,最初的買家主要是一些國內成功的油畫家和藝術界人士。現在,因為國際間商務往來和文化交流機會的不斷增多,西方經典藝術在中國日益受到關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知、喜愛并加入到收藏者的行列。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