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發現象日趨頻繁,二季度券商打新仍高燒不退
鉅亨網新聞中心
進入第二季度以來,受股市持續震蕩影響,新股破發現象也愈發明顯,這讓有打新偏好的券商自營部門“愁眉緊鎖”。然而,每況愈下的新股申購回報率卻并未阻擋券商的熱情。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新股破發現象雖然頻繁,但破發程度尚不嚴重,這使得閑置資金較大的券商自營盤仍熱衷于此,但隨著新股泡沫的不斷被擠壓,券商自營的打新熱也將退潮。
打新熱情不減
記者昨日從Wind資訊統計中發現,今年4月至今,券商參與首發配售的次數與年初相比是有增無減。其中,國都證券第二季度至今參與首發配售次數56次,江海證券參與52次,西南證券參與50次。而在累計申購動用資金方面,包括中行轉債因素在內,國泰君安自營賬戶表現最為熱情,期間共動用45.12億元,其次為華泰證券(43.11億元)和廣發證券(41.62億元)。
然而,不斷下移的市場估值卻越來越難讓打新機構滿載而歸。統計顯示,在大部分券商自營盤中,第二季度至今尚處于鎖定期的新股中有半數仍顯示為浮虧。以自營盤風格偏激進的東北證券為例,自今年4月1日至今,在東北證券尚處于鎖定期的33只新股中,有17只仍然浮虧。截至昨日,東北證券鎖定股票浮虧8050.6萬元。而參與新股申購次數高達56次的國都證券自營賬戶內,也有24只股票是浮虧的。
進入第二季度以來,新股市場幾乎都是中小盤股的天下。統計顯示,4月1日至6月7日,共有64只新股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但在這些股票中,有28只股票的網下申購回報率不足0.2%。其中,奧克股份、海普瑞、愛施德等新股都是讓券商自營盤“悔恨不已”的大虧新股,離3個月的鎖定期尚有一段距離,但目前的股價已經偏離發行價許多。
為何“一意孤行”
一直以來,券商自營機構對于打新的偏好便沒有間斷過。即使在今年第一季度大盤股破發頻頻,對于打新,連基金都避而遠之,卻仍有不少券商“一意孤行”。
對此,一位券商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由于券商自營業績的好壞與整體業績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操作風格上基本以穩健為主。而此前由于新股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差價較大,加上一般券商自營的閑置資金量較大,因此參與度比較大。但對于在新股表現不佳的環境下,券商自營仍積極參與,該人士向記者指出背后存在三大原因。
其一,雖然有些券商動用大資金進行申購,但中簽率并不高,打新收益在自營倉位中占比也很小。其二,有些新股質地很好,當前市場環境不好使其表現不佳,即便破發也可以逢低加倉攤薄成本,以求未來反彈賺取盈利。其三,打新背后有對自營盤整體收益概率的判斷。
上海一位券商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事實上,中小盤新股波動雖大但盤子小,即使破發,套牢機構的資金量也不會很大,如果業績彈性較大的話,未來反彈的力度也比較大。因此,他們的破發并不會對券商自營盤整體造成多大的損失。而大盤股破發的后果,則與其截然相反。”
第二季度恐難有建樹
盡管現在離第二季度結束尚有不足1個月的時間,但近日A股市場“內憂外患”,大盤底部又不明朗,業內人士預計,“靠天吃飯”的券商自營盤很難有驚喜產生。
據了解,深圳一中小券商自營部門人士便指出,相對于較靈活的公募基金,龐大的自營規模讓券商在弱市中往往左右為難,業績彈性也會變差。
西南證券證券行業分析師王大力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今年第二季度券商自營盤總體表現可能比較‘慘’,但不同券商的自營業績也會出現分化。”
王大力認為,第二季度持債券、偏債或貨幣基金多的券商自營盤表現可能會好一些,而那些風格比較激進,持股或偏股基金較多的券商自營業績可能會比較慘。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