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兵咸:外銀看好中國市場前景 年增長率維持20%以上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儘管內地經濟放緩,但外資銀行仍看好內地市場的商機。羅兵咸(普華)永道昨 (17) 日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披露,在內地的 181 家外資銀行於 2011 年的盈利總額創歷史新高紀錄,達 167.3 億元 (人民幣,下同) ,較 2010 年增長 1.15 倍;資產總額期內亦增長 24% ,達到 2.15 兆元。多數外資銀行均對內地市場前景持樂觀看法,預測至 2015 年其年增長率仍可維持在 20% 或以上水平,不少外資行更計劃增員及加薪。
香港《文匯報》報導,該份名為《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報告,共訪問了 41 家在內地的外資銀行高管,結果顯示這些銀行雖然在各自的國家困難重重,但卻在內地取得驕人成績,可謂是「西方不亮東方亮」。 41 家銀行目前聘用的員工已超過 3.5 萬人,預計到 2015 年將擴員 56% ,增至逾 5.5 萬人;大多數銀行預計 2012 年的收入增長將達到或超過 20% ,其中 3/4 更預計這一增幅可持續到 2015 年。有 38 家外資銀行今年將提升員工工資,多數漲幅為 8-10% ,最高達到 15-20%。
羅兵咸永道中國金融服務諮詢合夥人容承威昨日於記者會上表示,外資銀行 2011 年的盈利強勁增長,主要原因是在內地市場「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適應了內地的「大氣候」並成功實現轉型。他指內地正由出口主導以內需拉動經濟,令外資銀行獲得多樣化經營的新機會,打入諸如資訊科技、環保能源等行業。他估計未來外資銀行將積極拓展四大領域業務,分別是內地的金融機構、跨國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
容承威並指出,人民幣加快國際化步伐,也為外資銀行帶來更多機遇。目前海外市場已越來越多使用人民幣,由於不少外資銀行都是全球性的大行,在亞洲、中東、歐洲等市場佔有率較高,有充分的「發言權」和定價能力,故更容易從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受益。另外,內地企業熱衷於「走出去」,需要進行許多財務上的安排,但中資銀行「走出去」的步伐卻較慢,因此暫時仍難以與外資銀行競爭。
在被問及內地經濟近期放緩後,是否有歐美資金流出內地時,容承威回應稱,雖然歐債危機仍未解決,但據該機構調查,目前僅有1至2間歐洲銀行削減了在內地的經營網絡及變賣資產,所佔比例非常之小,相信未有發生大規模撤資現象。
容承威並表示,今年上半年內地金融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如允許外資在合資證券公司中的持股比例提升至49%,及在深圳開放資本賬等,均對外資銀行的發展有利。另外,內地銀行的利率趨向自由化,人民幣匯率改變單向升值等措施,令市場對風險衍生工具產品的需求增加,亦令外資銀行因而受惠。
報告還指出,由於內地的高淨值人士的數量呈指數式增長,導致一些外資銀行重新審視及發展自己的零售和財富管理機會。目前外資銀行認為債務資本市場未來存在最大的業務機會,與去年調查一致。排名第二的則是結構性產品。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