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生活

美資大鱷狙擊李國寶家族 要求每股60元賣東亞 Elliott或聯手國浩逼宮

鉅亨網新聞中心


图片说明

東亞銀行被批評回報遜同業,圖為該行副行政總裁李民橋(左)、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國寶(中)、副行政總裁李民斌。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美資對沖基金向東亞銀行(0023-HK)主要股東李國寶家族發難。持有東亞銀行7%股權的國際知名對沖基金Elliott Capital昨(4)日向該行股東發出信函,批評現時東亞銀行管理層的管理水平,股東回報遜於同業,促請董事會以溢價1.85倍即每股60元(港元,下同)出售銀行。Elliott或會與一直覬覦東亞銀行控制權的國浩集團合作,引爆東亞銀行新一場股權爭奪戰。

香港《文匯報》報導,曾經在華僑銀行收購永亨銀行之時發難的Elliott,昨向東亞股東發信,指東亞銀行股東長期以來只獲得差勁的回報,自1997年以來總年化回報(TAR)僅為2.7%,反觀其他領先的香港上市銀行自1997年以來TAR為8.6%;家族營運的香港上市銀行自1997年以來TAR為12.8%。

Elliot認為,這種長時間的遜色表現歸咎於東亞銀行長期的管理不善,以及現任高層管理團隊的固步自封。這些因素都以犧牲東亞銀行獨立少數股東的利益為代價,並且導致該行無法符合所有股東的利益,以對其市場價值實現合理溢價的方式出售。

信中又提到,董事會由2007年起以「戰略」目的為由,連續使用一般性授權選擇性地向凱克薩銀行和三井住友銀行配售新股,協助保持該行現任管理層的地位,導致東亞銀行長期表現遜色。

Elliott提出方案,指過去香港銀行賣盤價一般為賬面值的兩倍,相等於每股東亞股份以60元出售,高於目前股價185%,相信東亞的規模及品牌對有意將其銀行業務擴展至大中華區的潛在收購者具有吸引力。

東亞銀行昨收報21.8元,升4.057%,成交額約1.15億元。

值得留意的是,Elliott在信中特別提到,東亞銀行於1月19日已宣佈廢除跟擁有17.2%股權的凱克薩銀行所簽訂的長期鎖定協議,而凱克薩已經有條件地同意僅以每股24.25元將其所持東亞銀行股權出售給其母公司Criteria。Elliot指,凱克薩和Criteria現在有機會選擇接受替代收購要約,以明顯較高的價格出售其東亞銀行股權。

根據東亞銀行目前主要股東的股權分佈,李氏家族陣營合共持股20.8%,仍居第一大股東地位。然而多年來,國浩集團一直虎視東亞銀行的控制權,多度增持股權至目前的14%,若Elliott與國浩聯手合作,則雙方股權合共達21%,則超過李國寶陣營,以0.2%之微,成為第一大股東。  (接下頁)

[NT:PAGE=$]

不過,東亞銀行曾向三井住友銀行配售新股,令三井住友持股17.2%,三井住友可被視為李國寶陣營的「朋友」,必要時李氏家族可向三井住友求救,鞏固家族地位。但上月東亞銀行與凱克薩銀行廢除的長期鎖定協議,目前持股同樣是17.2%的凱克薩銀行的取態就非常關鍵。若Elliott、國浩將槍頭一致對準李國寶陣營,只要再購入凱克薩股份,而Elliott也是凱克薩銀行的股東,成事機會極大,屆時即使李氏家族有三井住友助一臂之力,第一大股東的地位恐怕難保。

Elliott Capital過去曾多次狙擊本港上市公司,例如08年Elliott連番增持盈大地產(0432)股權至16%,逼使電盈(0008-HK)加價不遂後,反而增持至23%,糾紛持續四年,最終令盈大讓步回購。Elliott的胃口不只是上市公司,早年曾購入大批阿根廷違約國債,然後要求阿根廷回購,雙方惡鬥逾10年,Elliott最終勝訴。

據了解,Elliott最厲害之處,是擁有強勁律師團隊來鎖定狙擊目標,監管機構也無可奈何,而且該基金實力雄厚,可以「坐貨」多年。該股專找股價遠低於市賬率的股份,手頭上有資產被大幅低估,又或大股東持股量低的公司。

但Elliott亦曾試過失利,2014年新加坡華僑銀行全購永亨銀行,Elliott在交易之前便大手買入股份,圖逼華僑加價。但華僑接收了合共97.52%永亨股份,成功超過九成私有化門檻,可強制接收餘下股份,Elliott最終投降,接納收購要約。

除了Elliott外,著名英國對沖基金公司Children"s Investment Fund(TCI)也令人印象深刻。TCI早年曾狙擊新世界(0017-HK),最終被時任主席的鄭裕彤擊退。該基金在2005年11月在市場積極買入新世界,持股量增至7.45%,成為第二大股東。新世界即時迎擊,首先配股來攤薄「入侵者」,並有傳恒地(0012-HK)主席李兆基有份承配新世界股份,協助彤叔退敵。

TCI的「出位」戰績還包括曾經逼退德國交易所行政總裁,05年看中前稱領匯的領展(0823-HK)的潛質,大手入資並成功逼走領匯前任主席鄭明訓及行政總裁蘇慶和,但最終未能達到拆售資產的目標,持貨5年後逐步減持走人。 

图片说明

图片说明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