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彎道超車"
鉅亨網新聞中心
政策的大力支持讓電動車產業陡然升溫,然而這次崛起是否又會重蹈覆轍,目前的時機是否成熟,各種條件是否具備?這些問題在又一輪熱潮之下仍然不斷被人理性地提出。如此大規模的政策刺激能否讓——電動車“彎道超車”
歷經了3次發展高潮都以失敗告終,如今,屢戰屢敗的電動車產業再次“枯木逢春”般地風靡。
最新消息顯示,由工信部牽頭指定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規劃》)已經進入部委會簽階段,會簽完畢后將上報國務院,《規定》中已明確界定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為新能源車范疇,并將純電動汽車作為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主攻方向,對其給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彎道超車”可行?
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不同,這次電動車熱潮是由中國引領,并迅速風靡全球。
據了解,2009年,中國政府頒發的《汽車產業振興規劃》中首次提出,到2011年,中國以電動車、混合動力車、氫燃料電池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將達50萬輛。之后,國家規定對購買每輛電動車的補貼為6萬元,而最近的《規劃》征求意見稿中顯示,政府將對電動車補貼的計劃額度從百億元提升到1000億元,并預計到2020年,以電動車為主打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達到世界第一,保有量達500萬到1000萬輛。而這些正是這股熱潮的刺激因素。
對此,有觀點認為,這些國家鼓勵政策的背后是更多地希望“彎道超車”,因為在傳統汽車領域,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很難趕上海外汽車巨頭們的步伐,但是在電動車領域中國與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電動汽車的興起確實給各國汽車產業帶來了重新起跑的機會,中國選擇一個剛剛起步還沒有發展成熟、與別國差距不是太大的領域和產業進行扶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中信建投汽車業分析師陳政告訴記者,但是由于新能源技術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不成熟性,因此,能不能彎道超車還在于技術本身的發展有沒有突破。
磨合進行時
與汽車廠商的熱情相比,消費者似乎對電動汽車不太買賬。
這點在各汽車廠商電動車的銷售量上可以得到直接反映。據了解,今年前10月比亞迪純電動車E6銷量僅為54輛,F3DM混合動力車銷量290輛。而長安汽車原本計劃2009年生產1000輛混合動力杰勛HEV,最后的累計銷量也僅有100多輛,不僅產銷目標沒有達成,產能也嚴重閑置。
“暫時不會考慮也不太敢買電動汽車,質量不保證,而且充電也是一個問題。”最近正準備買新車的李先生對記者坦言,雖然政府的補貼力度比較大,但是還是想等各方面條件成熟之后再考慮。一項針對新能源車的調查顯示,89%的被調查者因當前配套設施不齊、價格過高等原因不愿意購買新能源汽車。
“現在電動車產業面對的一大難題就是市場未打開。”汽車業分析師、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伙人付志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正是電動車產業發展的一個磨合期。目前電動車產業發展的經濟性及動力性都不夠,充電樁、充電站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根源在技術
付志勇指出,限制電動汽車發展的根本性技術就在于電池。“電池的功率和能量、安全性、如何快速充電的問題、電池的冷卻問題、電池的管理系統等都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據了解,電池、電控、電機是公認的電動車三大核心技術,但在三者當中,中國均不占優勢。就電控系統而言,歐洲特別是德國目前有較大的領先優勢,中國比較薄弱;電機技術各國相對比較均衡;電池技術目前依然是日韓領先。此外,目前國內的動力電池正負極材料、電池隔膜等基本從日本進口,核心部件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基本由德國壟斷,電池管理系統與發達國家也存在不小差距。
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清泰在中國國際新能源汽車發展高峰論壇上也指出,中國在電動車產業化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等國外產業化、市場化基本成熟,越過風險期,立即跟進模仿。另一種是以更大的政策和資金投入,加快后續科技研發,制定技術標準,探索符合國情的商業模式實現產業化。“后一種做法需要較多投入,冒較大風險,不過一旦成功,則可以占據領先地位,獲得先發效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