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經濟困境引發全球化再思考
鉅亨網新聞中心
隨著歐美危機的逐漸加深,對全球化的批評也日益出現。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杰弗里·薩克斯近日發表題為《全球化的大敗筆》的文章,指出歐美經濟當前問題的核心是因為深受“全球化的危害”,除非出現大膽和齊心協力的領導人,否則全球經濟的湍流將繼續卷走就業崗位和資本。日本多摩大學教授中谷巖更是批評全球化是一個“怪物”。
據人民日報8月30日報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杰弗里·薩克斯近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題為《全球化的大敗筆》的文章,指出歐美經濟當前問題的核心是因為深受“全球化的危害”,除非出現大膽和齊心協力的領導人,否則全球經濟的湍流將繼續卷走就業崗位和資本。日本多摩大學教授中谷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更是批評全球化是一個“怪物”,造成世界經濟不穩定、貧富差距拉大和地球環境被破壞。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黃靖認為,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重新審視全球化的思潮并非偶然,有著深刻的經濟社會背景。更有學者指出,世界經濟已緊密聯系在一起,各國領導人應該有所作為,通過制定成功的政策,向公眾指出一條如何應對全球化挑戰的新路。
對外依賴和無法有效應對競爭——
全球化挑戰傳統政經模式
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博格斯騰認為,20世紀下半葉留下的最持久遺產之一就是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興起。美國受益巨大,每年因全球貿易增加財富1萬億美元,占美國經濟總量的10%,相當于每個家庭增收1萬美元。同時,美國每年有50萬人因此或失業,或被迫接受低工資,經濟損失每年達500億美元。
博格斯騰強調,隨著美國日益嚴重的對外依賴和國內政策無法有效應對全球競爭,美國對全球談判的影響力降低。美國應該認識到,全球經濟權力的結構和活力已發生巨大變化。美國、日本等幾乎所有發達工業國都處于經濟困境中,無法再扮演世界經濟的“司機”角色,而絕大多數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和印度,都處在繁榮期。新興經濟體將在全球經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美國需要做出兩方面調整:允許國際經濟組織反映全球經濟權力結構發生的這種根本性變化,同時對自身經濟結構進行根本性再平衡,包括擴大服務業出口、降低政府債務、開放本國服務市場等。
路透社日前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在國際社會政治、金融核心地區發生的危機,已超越目前困擾西方的債務危機,指向近20多年來全球經濟發展方式的要害——全球化。文章指出,在依賴全球化實現連年經濟增長、消除貧困、提高生活質量和民眾幸福感后,目前各國對全球化似乎失控。短期看,這使各國決策者在面對迅速變化的市場時無能為力,從而動搖了他們的權威,并有可能誘發更廣泛的社會動蕩。長期看,已有跡象顯示,世界可能重復上世紀30年代的錯誤,退回到保護主義與政治兩極化的老路上去。
《金融時報》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不少歐洲人認為是全球化導致他們失去安逸的生活,逐漸喪失自我。歐洲有學者認為,不久前發生在挪威奧斯陸的慘案就是歐洲在全球化過程中自我定位的錯位體現。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歐洲高福利、高消費的社會模式難以為繼。面對不斷改變的國際優勢平衡所帶來的壓力,建立在“西方至上”基礎上的政治經濟模式正在崩潰。只有全面而徹底的社會和經濟改革才能讓歐洲找到希望。
西班牙《萊昂日報》的一篇文章指出,全球化可能有利于福利和法制社會,但卻導致全球資源分配嚴重不均,即使是在全球最發達的國家,也存在嚴重的貧困現象。
想把經濟發展的好處留在國內——
全球化永遠是把雙刃劍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黃靖分析說,出現在西方國家的重新審視全球化的思潮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一是戰略層面。全球化是工業化的產物,追求的是資源和市場。冷戰結束后,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和知識技能成為新一輪資源競爭的主要內容。于是,制造業和服務業隨著資金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獲取最大利潤。結果發展中國家得以快速發揮自己的人力資源優勢,獲得迅速發展;而發達國家則普遍面臨資金外流、產業掏空的問題。隨著過量的信貸投資與超前消費,發達國家債臺高筑,難以為繼,整個世界面臨從未有過的“窮人有錢,富人有債”的現象。為扭轉局面,發達國家開始想把產業和資金都留在本國,發展壯大自己的制造和服務業,由自己消費自己生產的產品,把經濟發展的好處留在國內。
二是經濟層面。發達國家同時也意識到,隨著制造業的外流,同制造業緊密相關的研發產業也必將外流。比如,隨著發展中國家在生產電腦、汽車、船舶等方面的迅速發展,這些產業的研發體系也跟著產業向發展中國家流動。發達國家的產業就只剩下金融、營銷、信貸等產業。由于沒有實體產業經濟,一旦遭遇經濟危機,僅靠金融信貸方面的優勢將無法抵抗。長此以往,對西方發達國家不利。
三是社會層面。保證本國就業率和社會穩定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政府的政策重點。在經濟衰退和危機時期,尤其如此。而沖在這股思潮前列的恰恰是代表工人、農民等勞工階層的工會組織,其政治力量和社會影響不可低估。目前,主要有3種力量在推動這股思潮發展:極右政治勢力、持保守思想的戰略精英和部分工會組織。
經濟戰略和政府領導力失敗——
全球化不應成為替罪羊
意大利《晚郵報》近日一篇評論文章指出,“現在市場國際化了,但是政府仍然是國家的。全球化的時代大家相互依存,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自己完全管理自己,一個國家的決策錯誤可能使另一個國家的努力化為烏有。”
薩克斯撰文指出,最近美國和歐元區的經濟幾乎同時發生市場信心崩潰,背后的真正原因在于經濟戰略和政府領導力的失敗。歐洲和美國的政府沒能處理好全球資本市場的現實和來自亞洲的競爭,理應承擔最主要責任。大西洋兩岸的領導人應該有所作為,通過制定成功的政策,向公眾指出一條如何應對全球化挑戰和當前經濟困境的出路。
世界經濟已經結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全球化被人為地倒行逆施,大家的利益都會受到損害,并將給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帶來巨大破壞。黃靖指出,主流學者都不會贊同反全球化的觀點。因為各國經濟已經連在一起,強行拆散已經形成的世界經濟格局,不僅經濟發展較好的新興經濟體會受到巨大打擊,主要經濟利潤來源于海外投資的發達國家也將損失慘重。
還有學者指出,一旦全球化被逆轉,必將引發大規模社會震蕩,各發達國家的經濟中心城市,尤其夕陽產業和移民集中的大都市都可能出現大規模騷亂,并隨著移民路線向世界各國延伸。受害最深的將是中下層人民,尤其是新一代移民,他們本來就是全球化的產物,最近倫敦、希臘、法國等地的騷亂就是例子。
點評
陳鳳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經所所長):盡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歐美經濟仍面臨“二次探底”風險,加之高失業、高赤字與高債務,在歐美引燃了貿易保護主義,甚至激發了去全球化情緒。
美著名印裔政評家扎卡利亞在其新書《后美國世界》中批評說,美在完成把世界“全球化”的歷史重任后,忘記使自己的視角和心態也“全球化”。中國博鰲亞洲論壇咨詢委員會委員龍永圖認為,金融危機雖重創世界經濟,但經濟全球化大趨勢沒有改變。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也指出,不要把金融危機去杠桿化變成去全球化。
應該說,后危機時代經濟全球化趨勢不致中斷。因為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未發生變化,但管理全球化的主體正日益多元化。未來全球化將由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共同管理,這將使全球化發展進程更加有序,利益分配更趨均衡。一國經濟發展離不開國際市場,全球化依然是配置全球資源的最佳手段。二十國集團合作機制使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共治世界經濟,共同推進全球化向公正、公平、有序方向發展。
劉軍紅(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通常情況下,全球化下的國際分工表現為新興國家的崛起和發達經濟體的停滯,眼下出現的是雙方共同發展趨勢。體現在國際分工中,發達國家提供的技術、資本、經營方式和市場,成為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之一。因此,全球化的益處,不僅在新興市場國家,也在發達國家得到享受。新興國家勞動工資上升,生活水平提高。發達國家企業收益增加,遺憾的是,這種收益增加并未完全滲透到社會福祉的提升。
近來反思全球化的聲音增強,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債務危機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二是全球自然災害風險連鎖反應,使全球相互依存鏈變得脆弱,尤其是日本地震、歐洲火山噴發和美國颶風,使全球產業鏈、運輸鏈乃至資源供給鏈斷裂,更多的產業受到損失。
(吳志武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