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農業高難度"跨欄" 贏來"十二五"開門紅
鉅亨網新聞中心
這是一個大災年:四季連旱肆虐,旱澇急轉來襲。
這又是一個豐收年:糧食增產7.25億公斤,農產品加工產值有望突破6000億元;農民收入有望連續8年大幅增長。
2011年,湖北農業實現高難度“跨欄”,贏來“十二五”之“開門紅”。
從一封信到“三萬”活動:
黨的陽光普照千里沃野
“我們要多往基層跑,特別要多往貧困地區跑,多往受災嚴重的地方跑,多往矛盾突出的地方跑,多往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地方跑。”在題為《春節前與全省農村干部談談心》的信中,省委書記李鴻忠語重心長地告誡。
春節剛過,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在3個月時間里,全省10萬多名干部,組成8550個工作組,深入到2.6萬個村、1062萬農戶家,訪民情,送政策,辦實事,促發展。干部的腳印印到每個農戶的家中,黨的陽光、政府的關懷溫暖了每家每戶。“搶政策”,是“三萬”活動中隨處可見的場景。各工作隊采取多種方式,把黨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送到農戶手中、落實到田間地頭;省委、省政府還特意在《湖北日報》上致信,請農民群眾監督政策落實;省里統一印制《強農惠農政策一覽表》,省直有關部門和各級黨委、政府印制各種《政策手冊》送到農戶,提高了農民對政策的知曉率。
政策貫徹落實,聽取群眾合理訴求,維護了群眾的合法權益,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的心氣更順了、發展生產的積極性更高了。據統計,3月至5月,全省省、市、縣三級信訪部門受理信訪事項同比分別下降4.39%、19.25%、10.62%。
從四季連旱到旱澇急轉:
災害摧不垮干群奪豐收的斗志
從去冬到今春,旱魔肆虐荊楚大地。專家評價,此次大旱達到“極端氣候”標準。
入梅后,旱澇急轉,全省17個縣市、100多萬人受災;有的地方6小時雨量達308毫米,為兩百年一遇。
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農業發展。“抗旱保春播促春管是當前全省經濟社會工作的頭等大事,事關農村社會穩定,事關全省改革發展大局。”書記、省長高度重視抗災工作,一次又一次作出重要指示。
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省相關部門雷厲風行,各地干群迅速行動,打響了一場抗災奪豐收的攻堅戰。
旱災當頭,省財政緊急安排4200萬元資金,對21個重旱縣市每個縣市補助200萬元;省農業廳啟動應急三級響應,抗旱保春播;各“三萬”工作組迅速變成抗旱工作隊;一支支黨員送水隊穿梭在田間地頭;各級領導和技術人員深入一線抗旱,全省基本上沒有農田因旱撂荒。
一次大災,就是一次大考。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我省大災之年交出了滿意答卷:
優質高產創建活動整縣整鄉推進,新增萬畝示范片327個。一批農業集成技術大顯神通,促進大面積平衡增產,水稻單產平均增加10公斤以上,帶動糧食綜合單產增加6公斤左右,達到385公斤,創歷史新高。
全省共有300多萬臺“鐵牛”鬧春耕。今年全省油菜機收創新高,達到382萬畝,繼續領跑全國;水稻機插面積達到668萬畝,居全國第3位;機耕總面積6630萬畝,機收面積4226萬畝。預計全年農機總動力達到3600萬千瓦,比上年增加220萬千瓦。
大力實施糧食增產行動計劃,我省擴大馬鈴薯、玉米等高產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糧食面積71萬畝,增產糧食2億公斤。
從農產品加工產值到農民的“荷包”:
農業產業化燃起嶄新希望
“稻花香集團銷售收入突破百億元,成為我省首家過百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這對湖北農業、"農字號"企業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
據省農業廳介紹,今年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有望超過6000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有望達到1.5∶1,增幅在全國位居前列。
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歷來是衡量農業強弱的重要指標。數據表明,我省農業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業發生巨大質變。
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睿智的決策;是各地的奮力進取和拼搏。
今年,國際金融動蕩、大宗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年初,省委、省政府出臺加快培育過百億元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意見,安排15億元財政調度資金,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重點企業;著力建設農產品加工重大項目、農產品加工園區和農產品加工品牌。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增速加快、主導產業突出、效益增長較快、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
隨著農產品加工業的迅猛發展,我省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組織農戶”、“合作組織基地農戶”模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并引導企業通過多種方式,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全省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發展到3萬個,輻射帶動700萬戶(次),帶動農戶人均增收200元。
農業產業化拓展了農民致富路。全省1050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中,務工增收超過20%。據預測,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在14%左右,人均增收在800元以上,連續8年保持較大幅度增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