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理財

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成績卓然

鉅亨網新聞中心


野村研究分析師認為,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中國似從日本上世紀應對經濟泡沫破滅中汲取了教訓,采取措施得當,成績卓然。但當經濟確實企穩后,應就刺激措施進行審視、微調,消除潛在負面影響。

綜合外電12月30日報道,市場觀察(MarketWatch)的Chris Oliver撰文稱,日本著名分析師認為中國應對金融危機成績卓然。在日本股市觸及峰值后20周年之際,日本經濟泡沫專家Richard Koo認為,中國似乎從日本經濟下滑中汲取了某些重要教訓。


野村研究(Nomura Institute of Research)分析師Richard Koo認為,中國政府在全球資產緊縮期間全力支持經濟增長的舉措十分得當,特別是中國決定實施巨額刺激方案及國有銀行放出天量新增貸款的舉措。

“中國事先意識到,如果從一開始即采取正確的財政刺激并在此后進行相應調整,就可能防止國內生產總值下滑,即使經濟泡沫會破滅。”Koo在接受MarketWatch采訪中這樣說道。

Koo同時也是2008年出版的《宏觀經濟的圣杯:日本大蕭條之教訓》(The Holy Grail of Macro Economics: Lessons from Japan s Great Recession)一書的作者。他認為,中國在應對危機中所采取的立場與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措施形成鮮明對照。當時,日本政府未能在私人領域減債之機增加支出。

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政府的決策是全球所有主要經濟體中最為大膽的。中國在2008年末啟動4萬億元人民幣(約5850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約合年GDP的13.5%。

同時放貸量也大為增加。據美國銀行美林證券估計,中國銀行業09年新增貸款約達9.5萬億元人民幣。2010年新增貸款預計略有下滑,至7.5萬億元人民幣左右。

Koo贊揚中國是少數清楚自己行為的政府。他說:“英美兩國還在為采取財政刺激還是貨幣刺激爭論之時,中國已著手采取了財政刺激措施,并輔以貨幣刺激。”

這與日本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應對地產、股市及其它經濟行業崩盤所采取的措施形成鮮明對照。

Koo說,日本上次經濟蕭條開始之時,政府并未有所作為。而在幾年之后,信貸市場開始凍結,政府卻做出不當決策,倚重貨幣政策,企圖以低息促進放貸。

但因彼時日本公司更關注減債,從而引發“拒債綜合癥”,該措施失敗了。 “當感到債務過重而不愿借款之時,央行也無計可施。”他總結道。

Koo的這番言論是在日本股市觸及峰值(1989年12月29日)后20周年之際發表的。當時日經225指數均值達到前所未有的高點38,915,這一高點迄今也未再觸及。當時各媒體紛紛預測日本將繼續主導全球經濟。

在二十年后的今天(12月30日),日經225指數午盤收于10.610.6,僅為1989年峰值時的27%。

當然,中國的上證綜指也呈現大幅波動,而今僅位于2007年峰值的一半以上。但指數大幅下滑主要是受全球股市大跌影響,2009年大部分時間內,上證指數一直處于上漲態勢。30日午盤上漲1%收于3244.55,而香港恒指下滑0.4%收于21,420.1。盡管亞太股指普遍下滑,上證指數仍呈上漲態勢。

Koo認為,相比日本應對九十年代的經濟危機的舉措,中國政府應對此次金融危機的舉措更為得法。但他同時也認為兩者面臨的情況有所不同。

1989年之時的日本經濟發展水平與中國2007年之時不同。此外,當前的危機是源自信貸市場,而日本的銀行體系直到1997年中期才開始凍結,也就是在日經指數觸及峰值7年之后。

也就是說,Koo認為,中國政府看來是汲取了日本失敗的教訓。

Koo舉例說明,中國政府在私人領域恢復自發性增長跡象明確之前拒談退出策略,這一決定正確無疑。

中國對經濟表面性反彈一直持謹慎態度,中國央行在上周表示,2010年將繼續維持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而日本政府在上一次危機中,“停停而后進”,導致重復性蕭條及經濟恢復中斷。

但Koo也指出,中國采取積極刺激政策面臨潛在風險,由此產生出某些負面效應,其中就有北京及上海房產價格飛漲,以及某些過剩行業進一步擴增產能。新增貸款也有引發銀行壞帳猛增的風險之憂。但相比08年危機帶來的重壓,這些擔憂后果就小得多了。

Koo聲稱:“一旦經濟企穩,GDP達到8%的增長日標,就可回頭審視,看看哪些政策過猛了。”

他還認為,危機減退后,最好對恢復措施進行微調。他認為,中國經濟仍舊十分脆弱,易受全球需求下滑的影響,而如果西方主要經濟體回收經濟刺激措施,中國出口出現二次下滑是可能的。

但他同時也認為,在新興市場中,中國最有可能實現外需向內需的轉變。

(周玉峰 編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