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性再通脹"應對危機
鉅亨網新聞中心
魯比尼建議“系統性再通脹”應對危機
全球經濟學研究所主席、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魯比尼11月27日在外媒撰文表示,“歐元區的問題是結構性的”,遠不止希臘或違約退出、意大利失去市場信任等表面現象。歐洲央行采取“系統性再通脹措施”,是重塑歐元區外圍國經濟增長和競爭力、抑制歐債危機蔓延的最佳選擇。
魯比尼認為,在過去十年中,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希臘和西班牙是歐元區“從始至終的消費者”,支出比收入多,積累了前所未有的經常項目赤字。同時,德國、荷蘭、奧地利和法國等歐元區核心國則組成了“從始至終的生產者陣營”,支出比收入少,積累了前所未有的經常項目盈余。這種生產和消費的失衡,因2002年以來的強勢歐元以及歐元區內部實際匯率及競爭力的兩極分化而擴大。德國等核心國家的工資增長落后于生產率的增長,單位勞動成本下降,導致實際匯率貶值和經常項目盈余增加。而一些外圍國家的情況正好相反,其出現了實際匯率升值和經常項目赤字的惡化,由此產生的過度消費國的私人公共部門債務積累以及經常項目赤字或財政缺口,在金融危機后變得不可持續。
魯比尼表示,“及時采取系統性再通脹措施,是緩解當前歐債危機的最佳選擇。”但這意味著,歐洲央行需大幅放松貨幣政策,向流動性不足但仍未破產的經濟體提供無限量最后貸款支持,并通過歐元貶值將經常項目赤字扭轉為盈余。
但德國和歐洲央行不能接受此舉措。他們希望,重債國能通過自身財政緊縮和結構性改革措施,提振國內生產率,降低單位勞動成本,并通過價格調整,實現實際匯率貶值而不是名義匯率調整。
對此,魯比尼稱,財政緊縮會讓這些國家經濟在短期內加速衰退。而結構性改革需解雇員工、關閉企業,短期內會降低國家的產出水平。歐元區外圍國已難逃‘節約悖論’的怪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