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籌備股指:"一個人"的戰斗?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一個偌大的期貨公司,對股指期貨的投入竟然只剩下可憐的“一個人”?這就是不少期貨公司目前對股指期貨籌備投入的現狀。

所幸的是,最近股指期貨上市“風吹草動”的傳聞,又激起了期貨公司對股指籌備的熱情。一些期貨公司的內部會議上,股指期貨成了他們2010年工作的重點。不過,仍然有不少期貨公司的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反映,由于股指期貨長期“待產”,大家現在的熱情仍然有點“疲”。

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自于一位曾就職于某期貨公司股指研發部門的員工。據其表示,就在兩年前,股指上市傳聞最熱的時候,公司對股指的籌備可謂“唯恐天下不知”。

“不僅成立了單獨的專家團隊,且還從境外聘請做過股指期貨交易的顧問,新的程序化交易軟件的開發也緊鑼密鼓的進行,股指期貨專家天天上媒體。”該員工顯然陷入了對過去的憧憬。


然而,好景不長,“懷胎多年”之后,股指期貨始終不見“呱呱墜地”,對于這種“雷聲大,雨點無”的現象,期貨公司的態度也逐漸從熱情四溢變成了焦躁。

公司內部結構重新劃分了,股指專家團也不見了,該兼任的兼任,該離職的離職,本來重金聘請的“洋顧問”也只能整日形影相吊。不少公司就曾向記者表示,其籌備股指期貨的工作因為金融危機而有所停頓,原先的團隊組員紛紛“改投他派”,有些公司在股指方面的投入竟只剩下一個人。

很多針對股指期貨的程序化軟件開發成了“雞肋”,期貨公司也只好嘆氣股指推出因為金融危機而“生不逢時”。但是,股指不上線,各家公司也不能“各安天命”,就像一位期貨交易者所說,“飯總是要吃的,股指不開,商品期貨難道就不做了嗎,期貨公司總還要開門做生意。”

于是,在近兩年聽聞多次“羊來了”之后,期貨公司又開始戰略轉型,走向了“股指商品兩不誤”的道路,即利用商品期貨的推廣和客戶的開發來磨煉隊伍、培養客戶、增加業務,為那不知何時能上市的金融期貨鋪路。而事實證明,這條路是走對了。

“如果說最近三年都是在準備股指,而輕視商品,那么期貨公司本身就成長不了,因為員工沒有受到過業務沖擊,一旦股指來了,那個‘身子骨’也是受不了的。”一家期貨公司的營銷主管表示。

顯然,一個摒棄商品研究和業務的期貨公司可能壓根難以在目前的市場中生存,更不要說“活著”看見股指期貨上市的那一天,商品期貨業務的開展和客戶權益的擴充是在給期貨公司練兵。

在“練兵”期間,各家重點“演習”的可能就是期貨營業網點的擴充和搶占新品種帶來的新客戶資源。“備戰股指是要有資本的,資本怎么積累?就是新品種帶來產業鏈資金和營業部帶來的客戶權益。”一位期貨客戶經理說得十分直白。

且鋪設新網點,也已不只是普通期貨公司的專利,券商控股的期貨公司也都想來“分杯羹”。某券商旗下的期貨公司營銷部經理表示:“有人問我為什么我們股東已經有了N家營業部了,我們自己還要多設網點,我說我們期貨公司不先自己壯大,談何迎戰股指期貨,沒有這些年的積累,業務團隊都承受不了客戶資金的爆發式增長。”

對于新品種的把握,券商類的期貨公司顯然更為重視。目前期貨市場中的一些成熟品種上的大型客戶資源,往往都被一些老牌的期貨公司所瓜分。券商系公司很多是從原有的期貨公司購并而來,其自身底子薄,研究和業務上都難以在老品種上與傳統“大佬”分庭抗禮。該經理表示,“但新品種的上市給了我們機會,特別是2009年鋼材的上市,我們的客戶保證金又有了極大的增長,以后的股指期貨也不妨將其看作是新品種。”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