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勢力蔓生歐洲 《CNN》:就算不喜歡也得習慣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去年 CNN 記者 Jim Boulden 駕車旅行波蘭時,一路上聽到的都是中國企業於當地承接高速公路計畫失敗的討論,波蘭人從中國人手上奪回這份合約,自力興建完成。
這項計畫的細節、否認、反訴並非作者想要探究的重點,中國在歐洲領導的計畫所造成的影響才是他的興致所在。這類計畫一旦有任何消息傳出,無論好壞,都鐵定會成為新聞頭條,而當有計畫宣告失敗或者當人們開始對中國的影響力議論紛紛時,報導更是驚天動地。
中國對歐洲的影響至鉅,但就 Boulden 所聽聞的,當地人並沒有太多正面評價。
中國公司買下 Volvo,技術的移轉成為頭條話題,擁有悠久歷史的歐洲品牌一夕落入他人手中更是令人不勝唏噓;而併購 Land Rover 與 Jaguar 的印度塔塔集團(Tata Group),被喻為歐洲老品牌的救世主。
面對中國經濟與軍事力量的崛起,歐洲人是既著迷,也驚懼。
中國政府近期前往中歐訪查的行動透露,在波蘭的失足並未阻礙其於前共產黨國家投入鉅資的意圖,100 億美元的信用額度將用在波蘭、匈牙利等國的基礎建設上。有報導指出,中歐 16 國領袖曾與中共總理溫家寶於波蘭會晤。
中國科技巨頭華為不斷擴大自己在通信領域的勢力,但由於其創辦人的背景,它的一舉一動都備受質疑,歐洲、美國與非洲憂心技術是否可能因此移轉至中國軍方。經濟學家指出,中國非法滲透西方國家政府與私人通訊的可能性,令人擔憂。華為當然堅稱自己是私人公司,不受政府控制,單純只與 Nokia-Siemens、Cisco、Ericsson 等國際通信公司競爭。
北京領導階層的變化,並不會對歐洲帶來太大衝擊,相反的,影響是從底層竄起,薪資上漲與勞工福利可能提高中國出口至歐洲的貨品價格,同時,中國中產階級也升起追求歐美產品與生活方式的欲望。
Boulden 回想起當他在美國成長時,當時日本氣燄如日中天,同樣令西方感到煩憂,所有他們喜愛的產品從電動遊戲到 VCR 到汽車到隨身聽,都來自日本設計製造。日本人累積可觀財富,前往加州和紐約購置房地產。
日本經濟崛起之時,人人恐慌,它永不日落。不過顯然,日本往昔的光輝已黯淡。
中國不必然會有相同命運,但當今全球經濟環環相扣,歐洲消費者縮衣節食之際,代表中國製造出口的數字也會節節敗退。
Burberry 近期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的銷售數字放緩,股價劇烈下降 20%,有可能是過度反應,不過這顯示了投資人一旦瞧見有「亞洲策略」的企業就高高興興挹注大筆資金,接著置之不理,直到獲利敲起警鐘,才匆匆忙忙撤資。
面對中國的影響力,歐洲得學習泰然處之,當歐洲人期待自家企業在中國獲利旺盛時,最好也別對中國的收購行動太感驚訝。
中國也得理解,要歐洲欣然接受中國投資,無法一蹴可幾。中國必須令歐洲信任其投資與意圖是光明正大的,剩下的就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互惠小問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