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中國制造悄然過冬 31%尋求降成本64%提高生產率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世界經濟局勢依舊跌宕起伏。而中國制造業正醞釀著新的考驗。克羅斯諾公司委托研究機構IDC在近日發布的一項調研結果顯示,在被發放調查問卷的120家中國制造業企業中,31%的企業已經開始考慮某種形式的低成本策略;64%的企業已經在尋找提高生產率的方法。

“以往中國的制造業一直處于高增長的時期,只要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多接訂單就可以保持持續的增長。但如今的經濟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IDC中國行業研究與咨詢服務部高級研究經理肖紅亮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在他看來,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行業挑戰,制造業企業必須通過增進勞資關系、控制勞工成本、最小化合規風險、提高勞動生產率等一系列手段,并通過大規模生產來贏取在寒冬中制造業的轉型和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勞動力優勢,助推中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工廠”。肖紅亮指出,在當下,中國企業的“世界工廠”優勢正在迅速消失。

逐漸消失的人口紅利和勞動力工資快速上漲的問題,成為企業迫在眉睫的棘手問題。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1年6月數據,在接下來的5年之內,薪資將以至少13%的平均水平增長。肖紅亮告訴記者,根據2011年中國各個省市年底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有20個省市平均最低工資上漲了22%。


制造業的典型代表,富士康科技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廉價勞動力帶來的管理危機被全球媒體頻繁曝光后,富士康2011年將所屬80萬名工人的工資翻倍。外界估算,漲薪將給富士康增加50億的人工成本。

除了勞動力成本以外,通脹帶來的原材料成本和設備成本上漲已經改變了中國制造業的地理分布情況,為了躲開沿海區域的高勞動力成本,不少制造業包括玩具業、服裝業和其他代工制造工廠2011年加速往內陸地區轉移建廠。

隨之而來的是中國低成本勞動力缺失帶來的制造業的遷徙。隨著中國的人力成本逐漸與亞洲鄰國比如越南、印尼和印度的差距持續擴大,已經開始威脅到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

制造業回流美國的風潮也正在蔓延,比如,福特汽車公司宣布,準備在美國本土制造某些汽車零部件,此前中國是他們建新工廠的首選。

肖紅亮認為,解決中國勞動力之痛的方案是清晰的,中國制造業企業需要考慮下一個解決方案:找到更好的管理勞動力的方法,需要在企業的運營管理方式上更加靈活,控制人工成本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更加關注生產力和生產效率,這反過來會使企業變成更加靈敏、反應更快的機構。而合規管理和最優化資源配置是提升生產能力和工作條件的關鍵所在。(第一財經日報)

(朱文達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4006744482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