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開局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年1月18日,銀廣夏債權人北京九知行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以喪失債務清償能力為由,向銀川中院申請對銀廣夏重整。
當年9月16日,銀川中院裁定銀廣夏重整,并指定清算組擔任管理人。銀廣夏就此踏上了9年來的第三次重組之路。
九知行目前為銀廣夏最大的債權人,其申報債權3.18億元,管理人確認債權1.88億元,占銀廣夏已確認債務的52%。
九知行遞交的《破產重整申請書》稱,銀廣夏資產長期以來均為負值,截至2009年9月30日,銀廣夏的凈資產為-2.6億元,早已處在嚴重資不抵債的狀態。
根據后來管理人提供的《償債能力分析報告》,假設銀廣夏破產清算,即使銀廣夏全部資產能夠按照資產變現價值約5100萬元予以變現,普通債權的清償比例也將為0。
不過,九知行介入銀廣夏的動機惹人猜疑。2009年10月29日,九知行與中信銀行簽訂《債權轉讓協議》,中信銀行將其對銀廣夏的債權(包括1億元本金及相應利息、復息、罰息和其他應收賬款扣除已強制執行款項2000萬元的余額)轉讓給九知行。而在此之前,銀廣夏已經公布了2009年第三季度財報。這意味著,九知行在接手中信銀行債權時就已經知道了銀廣夏資不抵債。因此,業內人士認為,正是因為知道了銀廣夏資不抵債,九知行才接手債權,其目的就是后來的銀廣夏破產重整。
銀廣夏債務問題由來已久。2001年8月,銀廣夏財務造假為媒體揭發而敗露。隨之而來的是債主上門,資金鏈斷裂。當年10月,包括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開始向銀廣夏追債。期間,銀廣夏幾乎所有的資產都用來抵債,但仍然未能滿足債權人的要求。
2007年6月,銀廣夏各方同意通過“以股抵債”的方式解決債務問題,擬以每10元債務抵償1.4股銀廣夏股份,為此,銀廣夏向特定股東以公積金定向轉增股本8112.64萬股,用以抵償8家債權人的債務及連帶擔保責任。
2008年12月,以股抵債方案實施。2009年1月,轉增股份過戶至8家債權人名下。公司總股本由6.05億股增至6.86億股。
這次債務重組解決了公司的主要債務問題,銀廣夏的資產負債率由2008年年報披露的306.12%下降至2009年年報披露的194.02%。但是,在此之后,銀廣夏的資產負債率一直保持在200%以上。
中信銀行的1億元貸款債務未參與“以股抵債”,從而直接成為觸發銀廣夏破產重整的導火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