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掩護大小非撤退?
鉅亨網新聞中心
大小非一旦獲得解禁便瘋狂減持,在A股市場上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未免夜長夢多,不少上市公司創始人,甚至不惜辭掉年薪數十萬的高管職位,只為更多、更快的減持自家股票,盡早套現。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估值奇高的中小板和創業板,早已成為大小非甚至高管套現的重災區。
相關數據顯示,僅在今年一季度,A股中小板上市公司高管減持套現總額即高達12.43億元,去年四季度這一數據更是高達47.51億元。
如果將統計范圍擴大到整個A股的大小非,情況更是不容樂觀。
數據顯示僅今年4月份以來,A股市場就一共有49家公司發布了124份大小非減持公告,累計減持股份數量達到6.62億股,總市值高達114.03億元。
“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上,公司創始人股東特別是公司高管的減持行為,都會被認為是公司經營情況惡化的指標,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連高管自己都不看好的公司肯定不是好公司。”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指出。
正因為如此,公司高管一旦大量減持,都會使公司股價遭遇重挫,這一現象反過來又會約束高管的減持行為,迫使其只有通過用心經營公司,使得業績和股價不斷上漲,才能獲得進一步減持的機會。
這一現象A股市場也偶有出現。
就在今年的3月21日,漢王科技的9名高管同時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減持自家股票,累計減持量約為120萬股,占到總股本的1.12%,套現總額高達8125萬元。此時距離上述高管所持股票解禁僅12個交易日。
高管減持加上一季度虧損的不利消息,曾經的百元股開始一路狂瀉。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暴跌近30%,市值蒸發近50億元。
不幸的漢王科技只是個案。
一個顯著的現象是,大量中小板公司大小非甚至高管的減持行為,并不會激怒市場,導致其股價暴跌,而這些一夜暴富的創業者們則因為沒有了市場的約束,得以順利地套現走人。
山下湖無疑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代表。
在這樣的反常現象背后,自然有著市場估值不合理以及投資者不夠理性等等原因,然而山下湖們的事實卻說明了,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機構們偶爾也會做出“傻事”,成了大小非減持的“幫兇”。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面對大小非,特別是公司高管減持的特殊情況,如果公募機構欣然接盤的背后,會不會存在著一些不為人知的利益輸送。
總而言之,希望公募機構還是不要成為掩護大小非們撤退的幫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