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09年糧食總產量上升至中國第二位
鉅亨網新聞中心
黑龍江2009年糧食總產達870.6億斤,由全國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5,206.8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3.6元,增幅居東北及內蒙古四省(區)之首。
據黑龍江日報2月3日報道,在金融危機和自然災害頻發的雙重沖擊下,黑龍江省2009年采取積極應對措施,農業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糧食總產達870.6億斤,由全國第三位上升至第二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5,206.8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3.6元,增幅居東北及內蒙古四省(區)之首。這是在日前召開的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全省農業工作會議上獲悉的。
2009年一年,全省上下堅持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大戰略任務,加快推進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大力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組織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從春耕開始,省農委即組織百名干部下基層,落實惠農政策、開展技術服務、解決實際問題,受到了基層干部和農民歡迎。全省集中力量打了抗旱保苗、防御內澇和防控病蟲等多個戰役,奪取了抗災減災的重大勝利。全省糧食生產連續第6年奪得大豐收,總產達到870.6億斤,比2008年增加25.6億斤,占全國糧食增量的60%,總產量由全國第三位升至第二位。 結構調整壯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總量。
數字顯示,2009年黑龍江省農業結構調整扎實推進,優勢主導產業發展步伐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總量不斷壯大。全省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340萬噸、112萬噸和650萬噸,分別比2008年增長12%、3%和12%;水產品總產量達48萬噸,增長13%。綠色有機食品實物總量達到2,930萬噸,增長10.6%。農產品加工業經受住了金融危機的考驗,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50億元,比2008年增長7.1%。全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實現21.5億美元,比2008年增長18.3%。農產品外貿出口額由2008年的全國第九位上升至第七位。勞務產業逆勢發展,全年轉移農村勞動力51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307億元,分別比2008年增長2.4%和 16.7%。特色產業加快發展,集約化和規模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據了解,2009年是黑龍江省農機化發展最快的一年,農業機械總動力增加13%;大中型拖拉機增加21%;聯合收割機增加16%;農作物機耕率、機播率和機收率分別比2008年增加1、3.2和4個百分點;田間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86%,比2008年增加1.1個百分點。新組建了92個大型農機作業合作社。新建續建大中型灌區及配套節水改造項目85處,完成37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主體工程,新打各類抗旱井3.6萬眼。全省新增水稻面積近300萬畝,新增旱田節水灌溉面積280萬畝。推廣五大作物十大高產技術栽培模式面積達1.4億畝,新建水稻育苗大棚15.8萬棟。
農機化、水利化和科技化發展步伐的加快,使得黑龍江省現代化大農業基礎建設得以進一步增強。
據統計,目前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7,700個,比2008年增長45%。全省土地規模經營面積發展到5,000萬畝,比2008年增長11%。完成林改面積603萬畝,發證面積406萬畝。現代糧食物流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北大荒、齊齊哈爾、綏化、雙鴨山四個大型區域性糧食物流集團組建并掛牌運營。
2009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5,206.8元,比2008年增長7.2%,再創歷史最高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3.6元,增幅居東北及內蒙古四省(區)之首。種植業增收和勞務增收是拉動農民增收的兩大因素。
新農村建設的第二批試點2009年在黑龍江省全面啟動,全省共完成農村公路建設里程2.13萬公里,解決了2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建大中型沼氣工程60處,改造了1,870萬平方米農村泥草危房,完成了第四批750個貧困村的整村推進任務。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全面普及,農村低保和“五保戶”實現應保盡保,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開始啟動,農村民生明顯改善。
(程笛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