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現代農業:明天我們靠什么種田
鉅亨網新聞中心
農業既是基礎產業,也是弱質產業,農業完成現代化轉型,也許將成為我國邁向現代社會的一個條件和步驟。
中新社援引人民日報1月26日報道稱,改變一個“最古老產業”的生產方式,意味著一次社會類型的轉變。這樣的轉變,正在中國大地上探索著、發生著。農業完成現代化轉型,也許將成為我國邁向現代社會的一個條件和步驟。
去年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自然災害嚴重,主要糧食品種和其他農產品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上漲。興邦之要,其樞在水。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這已成為2011年中央1號文件的重點。
“前30年靠政策,以后30年靠科技。”農業既是基礎產業,也是弱質產業,實現農業第二次飛躍,未來30年或更長時間,農業發展要靠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國家未來將更重視農業科技特別是農業科技創新。
1. 靠大興水利
最近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大興水利被定性為糧食維穩的頭等大事,成為2011年中央1號文件的重點。專家測算,未來五年,國家對農田水利持續的投入將達1萬億元
雖然“十一五”全國水利總投入是“十五”的1.93倍,但仍然沒有改變我國農業基礎相對薄弱的狀況,這其中重要一條就是農業基礎設施的防災減災能力不強,不是這旱,就是那澇,糧食生產環境不盡如人意。我國八億多畝的灌溉農田設施,大約有1/3老化失修,仍在超期服役。由此,每年我國因干旱、洪澇災害造成糧食少收300億到400億斤。
水利部的調研顯示,目前全國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條件,現有灌區普遍存在標準低、配套差、老化失修、效益衰減等問題,威脅到糧食安全的基礎。
“我很希望水渠里能夠有充沛的水,當農業需要的時候,老百姓不再為水發愁。”中國農林水利工會主席盛明富委員說,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第一次將水利提升到關系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應該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清華大學水利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光謙委員對此也頗有同感。他說,“過去,水利建設的地位和受重視的程度是逐漸下降的。”在王光謙委員看來,一個時期以來國家對水利的重視,主要表現在大江大河的治理、興修水庫以及城市污水處理等,偏偏是面大量廣的農田水利建設方面重視不夠。現在水利建設被放在這樣的一個高度,是因為它本來就應該有這樣的高度。這不僅是還歷史欠賬,還是對水利重要性認識的“回歸”。
“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增加投入。”盛明富委員說,“近年來,水利的投入盡管有所提高,但對于全國需要加強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來說還是杯水車薪,我們現在的病險水庫多,這些都需要加固,很多小流域需要治理,除此之外,大量的農田水利荒廢、缺少治理、無人管理,水利工程實施需要的資金缺口很大。”盛明富還建議在加快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一定要加強監管,嚴格工程質量,確保工程安全,充分發揮水利投資在促進經濟增長、推進結構調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支持作用,為農業、農村和整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保障。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謝德體委員建議國家增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對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的投入,拓寬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渠道,逐步形成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和維護的長效投入機制。一些委員還指出,大興農田水利,首先是認識問題,中央已經表態,但有關部門、地方政府要真正統一認識,還需要下功夫。因為水利建設不能直接帶來GDP,且都建在山溝里、荒郊野外,不顯眼。這就必然會使一些地方口號喊得響,行動跟不上。
2.靠加快“轉變”
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歷來是一些地方在發展糧食生產中頗感“頭疼”的問題,唯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才能把“糧袋子”變成“錢袋子”
金燦燦的大南瓜、碧綠的黃瓜、形狀各異的佛手瓜,各式各樣的瓜果懸掛在海南現代農業示范園的觀光長廊中,和翠綠的藤蔓相映成趣,令前來參觀的游客十分愜意。這條觀光長廊被譽為“海南最美的長廊”,是海南省打造創意休閑農業的示范點之一。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在糧食生產持續創造輝煌的背后,一些產糧大省一度面臨兩難的尷尬局面:國家要“糧票”,可縣鄉的“糧帽子”卻越戴越窮;地方、農民想要鈔票,可耕地紅線、糧食安全紅線又不能突破。
盡管艱難,農業現代化作為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繞不開,躲不過;唯其艱難,政協委員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圍繞糧食、圍繞農業,做產業文章,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糧袋子”變成“錢袋子”。
“目前,我國農村本質上依然是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不但效率低,農民收入也無法持續提高。同時,多年來以農民為主體的、單一的農業發展模式,也與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張宏偉通過一系列調研指出,目前地方政府、企業和農民對如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認識不足,對“現代農業”的認識模糊,條理不清,思想不統一,政策性指導不夠。對涉農企業的扶植力度不足,鼓勵性配套政策不夠,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解決。
現代農業需要激活農業系統內各要素活力,還要借助現有農業系統以外的力量來推進其發展。也就是說,除了要有現代技術裝備和高素質的經營人員,更要在經營方式上尋找外力,如轉變經營觀念、創新經營組織等。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執委宋豐強倡議大力發展旅游觀光農業等各種創意休閑農業,如現代農業觀光園、農業主題公園、民俗文化旅游農莊等。在滿足城市居民休閑消費需求的同時,創意休閑農業也促進了農民就業增收。另外,四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委員提出了新“五農”概念,他認為的“五農”是在“三農”之外應加上“農社”和“農企”,即農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從個體農民到組織形成農社、農企的轉變過程,是農民收入提高的過程,也是農業實現轉型、完成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生產力獲得發展的過程。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委員建議,完善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和農產品的加工、流通業,提高農業標準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完善農產品的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加快健全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充分調動地方政府抓糧食生產和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
3.靠科技興農
未來30年或更長時間,農業發展要靠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國家未來將更重視農業科技特別是農業科技創新
溫室里安裝“電子眼”,讓遠在北京的專家可以看到棚內果蔬病蟲害情況,從而“對癥下藥”。在長480米、寬18米的日光溫室里,電腦控制的自動卷閉簾系統,5分鐘便可卷起和放覆溫室所有蓋苫,而以前人工卷放需要1小時。依靠科技,塞上寧夏的農業生產,經歷了從傳統落后的粗放經營向現代農業的跨越。
“前30年靠政策,以后30年靠科技。”一些委員認為,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科研的經費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有效地用好管好這些經費對現行科研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作為一位老委員和一位來自農業科研院所的專家,王海波持續關注農業科技投入效用已不止一年。他認為,經費管理上還存在很多不符合農業特點的情況需要改進。比如當前給農業科研項目設置期限依然太短,且缺乏保障項目連續性的機制。“農業科研項目有很強的地域性、連續性,需長期積累和長時間的潛心研究才能完成,‘短平快’一般不能出大成果,也解決不了農業的大問題。農業科研需不斷線地連續多年的支持,否則將前功盡棄。”
水稻是世界上超過一半人口的主糧。因此,水稻產量的增加在糧食安全和減少貧困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此,全國政協常委、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院士直言,面對巨大的人口增長壓力和嚴重的農田減少情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唯一途徑顯然就是通過科技進步,大幅提高單位土地的糧食作物產量。袁隆平介紹說,中國的雜交水稻不僅在水稻主產國家如越南、印度、孟加拉、菲律賓等國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即使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取得了可喜的推廣成果。他深情地展望說:“如果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占到水稻種植面積的50%,世界上的總產量可以新增1.5億噸,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他認為,就理論上而言,水稻仍然具有極大的產量潛力,有許多方法可以提高水稻產量,例如灌溉工程的建設、土壤條件的改善、耕種技術以及高產品種的培育。目前看來,在這些方法中,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是根據中國的成功經驗開發雜交水稻。
雖然說,依靠科技發展和其他各個方面的努力,雜交水稻將繼續為保障未來的世界糧食安全發揮關鍵作用。但真正實現農業的二次飛躍,從科研單位到田間地頭,僅僅依靠專家和農技推廣人員則顯得力單效微,如何將農業科技應用到實踐中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根據河南綠色中原集團董事長宋豐強委員提供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科技人員0.0491人,每百名農業勞動者中只有科技人員0.023人。而發達國家每百畝耕地平均擁有1名農業技術員,農業從業人口中接受過正規高等農業教育的達到45%至65%,差距非常顯著。宋豐強委員建議開設各類培訓班,興建農家書屋,滿足農民對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的需求。因為,科技興農的實現有賴于造就成千上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雷東升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