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順政策傳導路徑 緩解金融調控兩難
鉅亨網新聞中心
貨幣政策由“從緊”轉為“適度寬松”,再轉為“穩健”,我國金融業宏觀調控前瞻性、靈活性日益凸顯;銀行、證券、保險業加強逆周期監管著力風險防控,我國金融業微觀調控審慎沉著,成功應對挑戰……五年來,面對風云變幻的世界經濟金融形勢,我國金融業以靈活、審慎的調控,為我國經濟這艘巨輪保駕護航,實現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金融調控彰顯靈活前瞻性
2011年歲末,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于京召開了2011年第四季度例會,這是自2007年以來貨幣政策委員會五年來的第20次季度例會,會議一如既往對下一階段貨幣政策提出建議,備受市場關注。
過去五年來,以貨幣調控為主的金融宏觀調控日益呈現出更具靈活性、針對性、前瞻性的特點,在應對危機、促進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對于五年來的一系列貨幣調控,有專家指出,調控部門屢屢能在關鍵節點果斷出手,調控手段正日趨及時與靈活。
在加強金融宏觀調控的同時,五年來,我國銀行、證券、保險等監管部門秉承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結合的原則,實現了金融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其中,銀行業堅持“逆周期”監管政策,在流動性、撥備覆蓋率、風險集中度、不良資產率等傳統審慎監管工具的基礎上,陸續引入更新了資本、撥備、杠桿率等銀行監管工具,不斷完善監管框架,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體系。得益于此,在令全球銀行業哀鴻一片的金融危機中,我國銀行業抵御住了沖擊和考驗,并不斷發展壯大。
調控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央行日前對我國城鎮儲戶開展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當前居民對物價滿意指數近年來首次回升,在當前物價、利率以及收入水平下,八成以上的城鎮居民傾向于儲蓄,該比例較往期也有所提升。
2010年以來,為應對通脹壓力,我國央行先后六次加息,基準利率累計上漲了約150個基點;與此同時,物價指數在連續36個月屢創新高后,終于出現掉頭向下的可喜局面,利率與物價的一漲一跌,讓一度惡化的銀行存款負利率狀況有了明顯的緩解。
事實上,金融調控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居民的家庭賬本上,也表現在我國經濟大賬上。三年前,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我國貨幣政策及時轉向寬松,有力地支持了一攬子刺激計劃的實施,助推經濟迅速企穩向好。
這是一條被國內外經濟學家屢屢提及的反轉曲線:在2008年四季度我國GDP環比年增長率只有1.8%,處于近年低點,而在2009年一季度則升至8%,二季度達到15%;GDP同比增速也逐季提高,2009年一至四季度分別為6.5%、8.1%、9.6%和11.3%,全年GDP增長達到9.1%,在全球率先實現了經濟復蘇。
金融調控面臨兩難困局
不過有跡象表明,當下金融宏觀調控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兩難。“調控力度稍有放松,就會加大通脹風險;力度略有收緊,則會加劇小企業融資壓力。調控的這一兩難特征在過去一年里表現得非常明顯。”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指出。
專家指出,當前宏觀調控政策身陷“兩難”的背后,凸顯出舊有增長模式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嚴峻現實。解決兩難問題,尋求政策突圍,歸根結底要通過改革來推進。
“這其中有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因素,我們應對危機不僅要考慮短期政策,更要加強利率市場化等中遠期改革力度,捋順政策到市場間的傳導路徑。”央行有關人士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看來,僅在調控力度松緊上做文章,不可能走出調控困局,他認為未來五年一定要在改革上下工夫,加大關鍵領域的金融改革力度,通過政策、法律對金融資源進行規范和引導,讓需要資金的企業獲得金融支持。
“下一步還應加強中國金融體系建設的層設計和引導,全面推動金融改革開放、推進宏觀政策和金融監管的優化、協調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發展。”國際金融論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龍認為。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