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與品酒師親密接觸

鉅亨網新聞中心


輕輕地擎起手中的高腳酒杯,細細端詳酒的色澤,然后輕搖兩下,深吸一口酒香氣,幾秒鐘后,舉杯喝一口,便“魔術”般道破釀酒的葡萄品種,出產的酒莊,葡萄酒的年份……在我的印象中,品酒師們總是帶著一層神秘的色彩,擁有特異功能般的嗅覺和味覺。

有幸的是,記者在日前就有了一次與這樣的神秘人物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她就是英國葡萄酒與烈酒教育信托基金會高級品酒師施曄。英國葡萄酒烈酒店信托基金會是一所英國的葡萄酒教育慈善機構,在全球葡萄酒業界有著權威聲譽。

特別的緣分

初次見面,除了溫文爾雅、舉止得體這些對品酒師固有的印象之外,施曄給人的印象則更多了一份活潑。用她自己的話說,平時的她非常安靜,但一講到酒,就特別興奮,有說不完的話。


“我與酒之間是一種特別的緣分。”施曄略帶靦腆地開始講述她如何成為一位品酒師的經歷。

她20歲離開中國去英國留學,當初學習的并不是與酒相關的專業,而是頗具理性風味的經濟管理學,且畢業前就得到了當地一個醫療咨詢公司的聘用。“如果不是后來一次偶然,我想我也就沿著這樣一條傳統的路子走下去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施曄走進了倫敦當地一個從事酒文化傳播和教育組織所辦的展覽會,里面裝滿各式各樣來自世界各地的酒,購買門票之后就能在里面盡情地品嘗。“里面也有相應的品酒課程,但是我注意到當時該組織正在招募兼職人員,便報了名,本來只是抱著玩一玩的心態,但就是在推開這一扇門之后,我頓時發現,這一片酒世界是多么的浩瀚。”施曄說,當時便萌生了要把這樣的愛好變成專業的想法。

不過,從愛好到專業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當時在英國葡萄酒烈酒店信托基金會(是一所英國的葡萄酒教育慈善機構,在全球葡萄酒業界有著權威聲譽)學習時的情景,施曄會選擇“涅槃”。“當時是兩年的課程,有六個模塊,內容各不相同,沒有書本、沒有指南,所有的東西都要自己去體驗、去感悟,這就像一個人掉進了汪洋大海里一樣。”施曄回憶之中有一種欣慰,“不僅要懂得賞鑒葡萄酒,描述它們的香味、口感并給出綜合質量評估,還要對每一個大大小小地區的氣候、土壤、降雨量、溫差、濕度、價格定位等了如指掌,而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記得開課時是班里有20多個人,到最后考試的時候一半人數都不到了。”

破解“拉菲神話”

當被問起如何看待中國葡萄酒的文化時,施曄認為,中國不是沒有葡萄酒文化,不要以為葡萄酒是純粹的舶來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早就寫道:葡萄酒有“暖腰腎、駐顏色、耐寒”。只是它在我國相對于白酒和啤酒來說,還不是一個主流文化。“但有意思的是,目前在各種酒類里,產量增長速度最快的是葡萄酒,銷售收入利潤率最高的也是葡萄酒,因而被稱為‘液體黃金’。 ”

“當然,中國的葡萄酒市場還有很多問題,比如進口葡萄酒市場比較混亂,價格不夠透明,消費者不夠理性,更多的是盲從于廣告、包裝、知名度及酒的價格。”施曄說,“‘拉菲神話’就是最好的例子。”

據施曄介紹,拉菲酒莊一年的產量也就25000箱,副牌Carruades de Lafite有30000箱,哪里有那么多拉菲讓我們 “一天兩瓶”地消費?事實上市面上鋪天蓋地的拉菲有很多是來自拉菲酒莊在本國、南非、智利、中國等地收購、兼并、合作的一些酒莊,質量與價格跟法國“本部”的拉菲無直接關系。可是,這并不影響它們的市場表現,因為很多葡萄酒消費者喝的是一種感覺,一種對身份、財富、地位的認知,至于瓶中裝的是什么,這也許并不重要。

“但令人欣慰的是,盡管很少,市場上還是出現了一些相當敬業且專業的釀酒師,他們為當今的國產葡萄酒市場吹來一股清新之風。”施曄說,我們要給自己的本土企業一點時間,一些信心,也要相信消費者會變得更加成熟而理性。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