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分析〉G20誓言重塑監管架構 金融業卻毫髮無傷 大者繼續恆大

鉅亨網謝鈺鳳 綜合外電


世界各國領導人勇敢地談論修正全球金融體系一事。G20 將於 9/24-9/25 繼續於美國匹茲堡舉行重要會議,他們誓言要重塑監管架構,將避免富有又不用心的銀行家再次造成銀行破產,然後獲得納稅人稅金的金援。

本月初,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倫敦會面並表示,各國政府用心的計劃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但他們對於這項計劃的用心程度,卻遠低於去年春天銀行遊說者的聲浪。

銀行遊說者們持續提出訴求,雖然最近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受惠於改革政策而有所改善,不過,這些人仍認為,全球需要單一的國際監管機構真正確保市場的變化,干預當地的事務。


然而,G20 中主要工業化國家,甚至是中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對成立單一的國際監管機構沒有什麼興趣。

結果可能是出現一套強度剛好的改革政策,讓全球金融體系和納稅人,陷入代價高昂且將面臨破產多年的局面。

去年春天 G20 會議開始前,Peterson Institute國際經濟部資深研究員 Edwin M. Truman 對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 (Timothy Geithner) 建議,各國將不會改革。問題在於未來一年中,將得在何種程度上改革能獲得的重大效果。

根據《Businessweek》報導,各國提案針對的熱門話題:增加必要資本,獲得非銀行貸款機構的影子銀行系統,並以其他方式確保風險不會失控。

顯然此次金融海嘯的教訓仍不夠重,因為多數情況下,這些國家仍過度依賴失敗前所採行的政策,而監管者已被證明不夠警覺,況且輿論也阻礙監管;擔心外國競爭勢力進入,也導致政府屈服於產業利益而造成衝突。

2008 年 9 月 15 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後混亂的幾個月,市場一些想法似乎過於極端。大銀行居然倒閉了,使政府採用規範公用事業的方式對待產業倖存者;禁止金融業濫貸以避免公司借款人違約;禁止信用評級機構收受被評等公司的金錢。

這些政府應當在於建立一項機制,讓大型跨國銀行倒閉時,也不會對國家經濟和其他企業造成影響。

G20 並未對這項目標做出任何的行動,仍專注於加強金融業必須持有的資本;確保銀行保有流動性,使其信貸緊縮時,仍能維持生存;加強對金融業的監督。

到今年年底,全球監管機構都應該提出計劃,為銀行在景氣時建立資本緩衝,讓他們可在不景氣時動用資金。這將阻止銀行景氣好時濫貸,景氣差時信貸緊縮的慣性。不幸的是,經驗證實銀行善於規避更加嚴格的資本監管標準,也善於說服監管機構放寬執行標準。

G20 甚至不尋求根本性的產業結構重塑。金融業一方面可以持續接受政府擔保存款,而子公司在市場上承作高風險投資,無視這種做法,還將因此增加成本的問題。

各國要取得成功,對金融業的監管規則必須與世界各地一致。但歐洲和美國官員的聯合戰線卻出現不同的想法。

歐洲監管機構要建立銀行家薪酬限制,和銀行必要資本間明確的分界。

另一方面,美國官員拒絕嚴格的銀行家薪酬限制,僅專注在界定最大且重要機構的必要資本。

曾任 IMF 首席經濟學家 Raghuram G. Rajan 表示,最可怕的是,仍然沒有國家提出關於接手雷曼兄弟或AIG 這種跨國企業,在破產時應分擔的責任和解決方案的程序,而也有可能再次形成另一種無法控制的危機,造成全球性的骨牌效應。

Rajan 表示,國際協議的困難在於建立永遠採用的程序,之後人們將忘記教訓,反而出現更多稀釋效應,如道德危機等情況。

國際協調並非是唯一的絆腳石。美國現在連純粹的國內問題都無法謹慎處理,例如規範保險集團 AIG。

這次蓋特納推廣的重組計劃,美國的保險公司將根據國家規定繼續運作,但 AIG 將獲得聯準會或聯邦監管機構的額外審查。

美國政府官員亦在考慮採取鞏固證交會和期交會的方式。但是他們得出的結論是,此舉將耗費太多的政治預算整頓期交會和證交會分裂的責任,而兩者也可能享受因監督而得的貢獻。

現在,這項提案僅要求超過 6 家聯邦金融監管機構中的一家消失。

政府鞏固保護金融消費者的目標,在於針對單一機構,也許是官僚內訌和金融業遊說中最大膽的建議。一位為金融服務業工作的說客表示,「主要策略在於消滅這家監管機構。 」

此外,基本上蓋特納計劃下的金融投資,銀行可銷售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將能自由地繼續寫入客製化的合約中。此舉將規避許多建成的全新交易中心保護機制,這些保護機制旨在緩和這些金融工具的風險。

這不是銀行憎恨的自由派才會關注的議題。美國前總統布希 2001-2003 年的首席經濟顧問 R. GlennHubbard 表示,除非必要,一般政府不願干預市場。然而,他感到不安的原因在於現在所看到的情況。

Hubbard 主張強有力的措施,來改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安全性和透明度。他指出,「諷刺的是,歐巴馬政府對華爾街的態度,沒有比許多曾建議改革的市場人士和學者來得強硬。」

可以肯定的是,這項工作的計畫聊勝於無。一個聰明的建議,在於財政部要求金融業出售有問題的可轉債。這些券商將因此減輕債務負擔,且能在市場恐慌時充實資本。

蓋特納另一個想法,在於迫使大公司制訂監管機構可以廢除這些公司的計劃。雷曼兄弟如此難倒的原因之一,在於它擁有超過 600 多家子公司,大到不能倒。

顧問公司 Federal Financial Analytics 聯合創辦人 Karen Shaw Petrou 9 月 4 日發表的報告中預測,新資本規則可能打消銀行參與高風險性的交易時,採取募集存款的舉動。金融業將別無選擇,而必須拆分為專業的個體。

前摩根大通銀行家 Douglas J. Elliott,目前任職於知名智庫 Brookings Institution,普遍讚揚這項改革政策:「如果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每家企業變得漫不在乎,那麼應該慶幸的是,每家企業都因此變得更加謹慎。」

問題在於,改革的力道不如預期,改革方案很可能會因為審核通過耗時過久而被淡化。當市場的復甦,對於遊說散漫監管機構的說客態度將更加積極。

財務工程師已開始在鑽研大量的保險、衍生性金融商品及其他金融產品,找出新管理制度中的漏洞。最大的金融企業只會因此變得更強大且難以控制。

美國經濟智庫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EPI)指出,美國四大銀行在 2003 年佔金融業資產的比例約為 27%,目前已增至約 4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