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雷的中國最後盛宴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太平洋保險終於要登錄港交所,如無意外,12月23日,太保H股將掛牌上市。
首先要恭喜凱雷投資,在艱苦等待兩年後,終於熬來了太保H股上市的這一天。從此,凱雷投資摘除國內A股3年鎖定期和資本管制的枷鎖,進入自由套現的H股市場(不過港交所要求仍然有一年鎖定期)。
我有一個主意,12月23日,作為太保和凱雷歷史上都極為重要的一天(我這個話應該沒有說錯吧,凱雷投資成立至今,有哪項交易能在4年內取得利潤率超過10倍,而且絕對數額達到50億美元的投資回報?),凱雷投資應該發表一個公開的感謝信,感謝太保集團董事會,理由如下:
其一,太保集團2007年在A股成功上市,融資超過500億元,但太保集團董事會努力盡早促成H股發行,以兌現太保與凱雷當初的約定:在H股上市,並將A股轉換成H股。太保H股總集資額可能接近300億港元,但太保其實並不缺錢,用之前太保集團董事長高國富的話說,300億融資夠用5年。不缺錢而融資,以攤薄A股股東收益和犧牲融資資本效率為代價,兌現承諾,足以體現太保集團董事會令人尊敬的「契約精神」。
其二,一般公司接受戰略投資者股權投資,公司董事會都會設置各種限制性措施,栓緊投資夥伴,而且,市場上出現的各種合約規定,期權合約約束,目的都是一個,促成交易前提下,防止合作夥伴frontrunning(提前出逃),極力避免對方的短期行為。太保集團A股上市後就極力說服A和H股監管層、保險監管層,將鎖定期更長A股盡早轉換成H股(只是起得很早,趕了晚集,去年金融危機,港股發行不可能成功,拖至今年)。而且,人人共知,A股市場還存在嚴格的資本管制,資本收益匯出面臨重重限制,目的也是降低短期資本套利交易的興趣,而凱雷資本投資太保股權A股和H股轉換,化解資本管制問題於無形。兩條原因,凱雷豈不需要進一步致謝太保董事會?
其三,中國金融資源一直因管制而稀缺,2005年前,雖國外不能認知國內金融企業真正市場價值,但國內可並非如此,佐證之一就是,銀行、保險、券商牌照稀缺誘人得令人神往。國內金融機構不對內開放股權市場,而尋求外資進入,雖價格低廉,但更大意義在於引入現代金融技術,構建現代金融管理理念。凱雷投資作為私募股權,屬性不在於長期投資,植入技術,共謀合作,更在於長袖善舞,包裝運作,謀求短期財務最大收益。太保董事會引入凱雷私募基金,而凱雷投資牽手保德信金融集團共同入主太保,開創中國金融機構戰略投資的另一種新形式,其制度試錯意義重大。凱雷因此更應珍惜太保給出機會,再感謝一次吧。
其四,引入外資戰投,其設想既高瞻遠矚,而路徑亦切實可行。但偉大設想亦會面臨現實挑戰。2006年後,金融企業上市後,巨大的賺錢效應令「國資賤賣論」甚囂塵上。公眾輿論既有盲目性,亦有合理性。但擯棄民粹主義,外資投資傾向的確有令人憂慮之處。譬如,一些外資投資風格轉移,更明顯投向行政壟斷和管制行業,謀取制度因素溢價而形成的超額利潤。這種資本引入,有時不僅無利於治理改善,甚至有可能阻礙競爭。而獲得巨額的回報並非由於企業效率提高,競爭力增強而產生的溢價,更可能是行業管制、政策優惠而獲得制度紅利。
輿論驟起,幾家銀行管理層和大股東匯金並非傲慢相對,而是勸說外資股東自動延長鎖定期,既是減輕公眾質疑積極措施,也是對改革成果的維護(人心使然呀,更多人理解就會更多支持)。
而,對於之後農行重組,改革者更為周密和謹慎,據消息說,農行不會在上市前引入戰投,戰投要看好農行就要上市時和上市後再投,目的就是減弱戰投套利空間,引入真正的長期投資者。如此,也算是再開創了一個模式了。
如若這樣,「戰投」的暴利就不在了,凱雷投資10倍以上的投資回報就不會再有了!因此,太保可能就會成為凱雷最後的盛宴了。感謝太保吧,凱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