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雙軌制并非“洪水猛獸”
鉅亨網新聞中心
土地供應雙軌制并非“洪水猛獸”,諸多問題也不是雙軌制的錯,而是因為制度不完善、監管監督不到位。
據濟南日報9月19日報道,國土資源部近日透露,全國將逐步擴大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覆蓋面,按照資源市場配置的基本原則,縮小劃撥地范圍,最終取消土地供應雙軌制。除軍事、保障性住房、特殊用地可以繼續劃撥使用外,其他用地實行有償使用。專家表示,這種做法可減少特權、有利公平。
不可否認,現有土地供應雙軌制存在很多問題。在土地劃撥供應方面,由于監管不到位和土地供應過程不透明,有些地方政府就以無償劃撥土地作為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以換取政績,某些機構以公益事業的名義通過劃撥方式拿到土地用于商業開發等。可以說,個別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劃撥供應,讓少數人獲得了巨大利益,而使國家利益蒙受損失。據《法治周末》8月10日報道,湖南省祁東縣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在劃撥土地上建起機關住宅小區。顯然,不少特權在利用土地劃撥供應的監管漏洞為自己謀私利。同樣,現有市場化供地機制“招拍掛”看似公平透明,實則在很多地方存在假公平、偽透明現象。比如,圍繞土地競拍出現的“內定門”、“量身定做”等丑聞就時有曝光。可見,無論是土地劃撥供應還是市場化供應,都需要全面反思和改革,而不是簡單地從土地供應雙軌制逐漸變為單軌制。
盡管土地供應雙軌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有人認為,會導致市場競爭不充分,公平原則得不到保證,房地產市場化進程緩慢,造成國有土地資產流失,不利于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等等。但筆者以為,土地供應雙軌制并非“洪水猛獸”,諸多問題也不是雙軌制的錯,而是因為制度不完善、監管監督不到位。
如果把雙軌制當成“洪水猛獸”并最終取消,現有的問題不一定能減少,反而還可能出現不少新問題。所謂“取消雙軌制”,實質就是取消土地劃撥,屆時醫院、學校等公益事業建設成本必然增加并轉嫁給公眾。而用市場化手段出讓更多土地,很可能使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更為癡迷,欲望更為膨脹。
據悉,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依然堅持土地供應雙軌制,對公益事業用地和行政事業用地都采取無償劃撥的方式,而對商業用地則采用市場化方式供應。這就證明,土地供應雙軌制是可行的,不能簡單地進行否定和取消,因為土地供應雙軌制既有利于公益又利于市場。
改革土地供應雙軌制關鍵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進行制度改革,準確定義“公共利益”,修改相關法律法規,適當擴大有償用地供應范圍,把能源、電力等用地納入市場化供應,這些行業基本被國企壟斷,如果繼續無償劃撥供地,好處都讓壟斷集團得了,與公眾利益無關。另一方面要改革監督體系,除了軍事用地外,其他土地劃撥供應都要進行全過程監管監督,不僅要有嚴格的行政監督,更要有嚴格的司法監督,并為公眾監督創造有利條件。
(劉燕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