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造復辟 中國制造轉型
鉅亨網新聞中心
“美國消費、中國制造”,是過去十年來全球經濟最為主要的特征。而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美元持續弱勢,以及危機后美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升,中國制造相對于美國成本優勢將出現大幅減少。在全球進入再平衡的過程中,這個趨勢將出現扭轉,美國制造復辟以及中國制造升級將成為較長時間的投資主題。
我們運用BCG對這個問題的量化分析。在過去10年中,美國勞動力成本上升幅度穩定在2%~4%之間,而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幅度由2000年~2005年的10%上升到2005年~2010年的19%,導致其單位勞動力成本占美國單位勞動力成本由2000年的3%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9%。如果假設美國在2010年~2015年勞動力成本上升速度為3%,中國為17%的話,到2015年,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將占美國的17%,上升幅度接近100%。中美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對比
另外需要考慮的是勞動生產率的變化。過去10年間,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每年提高約10%,美國約為2%。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的勞動生產率由占美國的13%到占美國的29%。假設未來10年中國勞動生產率每年提高約8.5%,美國提高1%的話,則到2015年,中國勞動生產率大概為美國的40%。雖然相對2010年增長速度超過30%,但其增長速度并不能彌補單位勞動成本的上升速度。中美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對比
做一個簡單的比較,假設一個汽車零部件的廠商需要做一個是否在中國建廠的決定,按照前面的假設,計算出來的結果:2000年,中國勞動力成本比美國便宜65%,2010年,中國勞動力成本比美國便宜39%。如果考慮到勞動力成本只占汽車零部件制造成本的1/4,那么2015年,在中國的制造成本比在美國的制造成本便宜10%。如果再考慮其他的如運輸等費用,中國的優勢可能就極其微弱了。
中美制造業成本對比
因此,基于成本優勢的中國制造相對于美國制造的競爭力將逐漸減弱。
對資本市場意味著什么呢?
“美國制造復辟、中國制造轉型”將成為較長時間的投資主題:1、美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制造業相對競爭力增強,而消費在居民去杠桿化化過程中難有較快增長。因此,投資美國本土制造業股票將是一個更好的選擇。2、中國制造公司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漸削弱,加入WTO后的黃金十年已然結束。制造業公司將出現分化,優秀公司必然是如70年代日本的豐田、80年代韓國的三星以及如今臺灣地區的HTC一樣成功轉型的公司。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