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會議宏觀政策定調在即 四角度掃瞄中國經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中央會議宏觀政策定調在即,如何平衡「保增長」與「調結構」、房地產刺激政策是止還是續、2010年宏觀經濟政策前瞻、區域經濟將成2010年拉動經濟增長「重頭戲」都將是此次會議的焦點。
據證券日報12月5日報道,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中央層面最高決策會議,會議通過回顧過去一年經濟工作得失,展望未來經濟趨勢,確定未來一年的政策總基調,部署來年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及其他宏觀調控政策。
200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控總量、穩物價、調結構、促平衡」12字方針;進入2008年後,由於國內外經濟形勢劇變,經濟基調由年初的「防通脹、防過熱」變成年中的「保增長、控通脹」,再到11月的「保增長、擴內需」。那麼,在經濟總體形勢企穩向好、結構調整壓力空前的2009年底,宏觀經濟政策又將如何定調?
「低碳」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如何平衡「保增長」與「調結構」?
對於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人們普遍認為這對中國經濟明年走向意義重大。中國經濟能否在明年走上一條低碳的轉型之路,將在某種程度上左右全球經濟的走向。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中國在2008年碳排放量達60多億噸,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碳排放國。IEA同時預測未來20年中國的碳排放平均增速2.7%,居全球首位。然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低碳」則意味著機遇和挑戰並存,這把「雙刃劍」要求決策層在「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和調整經濟結構」之間必須做出必要合理的平衡。
「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把重點放在調結構上,預計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經濟工作會議的主要內容,其中對行業的支持將轉向為消費以及新興低碳經濟,這意味著明年將是我國調整經濟結構最關鍵的一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負責人楊志教授認為,「中國向綠色與低碳經濟轉型十分關鍵,這對於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於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費的模式都會帶來較大的約束力或衝擊。」
作為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領域的專家,楊志教授已經受邀出席本月初在哥本哈根舉行的被稱為「將決定地球未來的生態、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
無論是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不可避免地將令中國承受越來越多的減排壓力,還是國內自身的結構調整及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已是大勢所趨。」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張鐵剛教授指出,「低碳經濟涵蓋的新產業,無疑也是中國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後來居上的關鍵點,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指導綱領,同樣是低碳經濟在中國生根發芽的理論基礎。」
上週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切實抓好節能減排工作,強化目標責任制,加快節能環保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要著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大用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力度,加大研發投入,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實際上,去年底以來,我國一直堅持把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有機結合。以4萬億投資為例,資金主要投向了基礎設施、災後重建、新農村建設、安居工程、生態保護、自主創新和科教文衛的硬件設施等七個方面。為優化產業結構,今年以來,我國相繼出台了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強調淘汰落後產能、堅決抑制部分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提出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等新興戰略性產業。
但是不能忽視的是,現實的轉型困難是巨大的。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過程中,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環境的較大污染,始終是政府著力解決而無法短期多要素共振的難題。確保既定的GDP目標實現來維護經濟社會穩定,恐怕也是政府一定時期的重要手段。中國經濟速度和質量有機共存,關乎中國經濟的長期利益,而目前形成的粗放經濟發展模式,碳減排與經濟增長存在矛盾。
「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統籌安排,共同制定中國低碳經濟的相關指導政策,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這將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得到確認,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無疑將是受益者。」楊志預計,「低碳經濟相關產業起步初期運轉成本高企,需要政府財政補貼和劃撥科研經費,加大這方面的支出。」
「中國已成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國家,解決環境問題的緊迫感日益明顯,遭遇的國際壓力日益增大,必須動用綜合手段,上升到立法和國家層面。」張鐵剛進一步指出,「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應該增加環境考核的硬性指標,標準可以先低後高,但量化約束刻不容緩。要做好能源替代和優勢能源的轉換工作,在現實的困境中,走出兼顧效率和環境的道路。從政府掌控的重要的經濟基礎性行業入手,大力推動新的低碳技術,同時引導社會資本的全面介入,培養全民的低碳意識,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明年宏觀經濟政策前瞻:總體不會變化 強調靈活調整
「保增長」重要性相對下降,「防通脹」還不能下重手,唯有「調結構」才是真正的抓手
2010年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將會怎樣?繼續保持目前的走向,還是微調,或者轉向?昨日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普遍認為,總體上來說應該不會有大的變化,但可能會靈活調整。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總體基調變化不會太大。由於今年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雙松型政策,尤其是政府投資的推動,經濟自身增長的動力尚不穩固,因此2010年總體基調變化的可能性不大,即仍然會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他同時指出,政策重點將轉向調結構。經濟環境的變化必然帶來政策的變化,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策的靈活性會明顯增加,為防過熱或者保增長預留空間。二是政策的力度會相應地調整。為了提前防範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信貸投放會比今年明顯收緊。三是經濟工作著力點會從量轉向質,調結構將成為重點。政治局會議並沒有明確保增長、調結構和防通脹的關係。
「以我的評估來看,由於可以通過調結構來保增長,同時調結構也可以防止通過平衡供求關係來控制通貨膨脹,因此就2010年的三個工作目標來看,保增長重要性下降,防通脹可能還不能下重手,唯有調結構才是真正的抓手。」李慧勇表示,調結構的重點主要集中在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三個方面。需求結構重點是民間投資和消費,產業結構重點是三農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地區結構則是體現在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上。
中信建投首席宏觀分析師魏鳳春表示,當投資者將關注的焦點從政策博弈與信貸規模轉向企業利潤的真實增長上的時候,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將是一個可以獲取穩定收益的資本市場。
「此局面的形成的要件有二,一是市場的自我修復水平達到了就業持續穩定與經濟增長雙重的目標,二是政府的財政收入穩定。」魏鳳春說,2010年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只有當政府的財政收入,特別是核心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能夠穩定增長的時候,刺激政策才會退出。經濟的暫時回暖並不能保證這種向好局面的穩定,政府不能也不敢輕易言退,擴張性的政策至少將會持續到第二季度。」
「2010年的擴張與2009年的擴張顯然有著本質的不同。沉痾用猛藥,是不得已而為之,政府投資強力拉升經濟之舉是非常時期非常之舉。當強心針用過之後,經濟體的真正恢復是需要標本兼治的。」他同時表示。
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認為,明年估計還是會維穩,保持穩定,至少上半年不會有變。「27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繼續強調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未來可能會靈活調整。」
他同時表示,宏觀政策定調不太合適,因為一年的時候比較長,而宏觀調控的貨幣政策其實是短期政策,要根據實際經濟運行的狀況確定調控方向。比如2008年確定的是適度從緊,但是四季度的時候受金融危機的衝擊還是馬上改變了定調。「所以總體而言我不贊成給這種短期的調控政策定一個長期的基調,但是每年開經濟工作會議的時候可能會定一個基調,我認為用維穩相對合適。」
房地產刺激政策「止續之迷」或將揭曉
住建部官員近日稱,現行優惠政策是續是停將取決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市場對於樓市優惠政策「去留」的猜測,最早始於金秋十月,彼時的輿論風向成為影響甚至左右市場走向的重要因素。現在,這個讓各方爭論、糾結不休的重大不確定性,有望「撥雲見日」變得明朗和清晰。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近日說,現行房地產優惠是續是停,將取決於很快就要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目前國家各相關部門還未就此制定明確意見。
事實上,金融危機以來,大概沒有一個政策的出台,能像房地產扶持政策一樣,對提振宏觀經濟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可能也不會有一個經濟政策的「止續」命運,能像現在的樓市優惠政策一樣,如此強烈而普遍地牽動著市場的神經。
此前,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玨林曾對媒體表示,鑒於目前經濟回暖、房地產市場向好的形勢,樓市優惠政策有可能在年底到期後終止。他說,從發佈的三季度經濟報告來看,前三季度經濟增長達到7.7%,今年經濟「保八」已不成問題。
不過,對於優惠政策的走向,齊驥的表態更為謹慎。他認為,優惠政策能否「延期」,主要還是看大的經濟環境,雖然經濟已經企穩回暖,但是基礎還不穩固。他說,從遏制下滑到真正健康的「復甦」,不是短期內就能達到的。
申銀萬國首席分析師李慧勇昨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末提出的一系列房地產刺激政策屬於短期應急政策。目前來看,房地產行業在特殊時期的「保增長」任務已經完成,這些購房優惠措施在年底到期後可以結束。他同時強調說,根據現在的經濟發展狀況,明年也沒有必要在房地產開發環節再推出新的刺激方案。
眾所周知,房地產業不僅是我國經濟增長中投資和消費兩駕「馬車」的重要支撐點,在此次應對金融危機進程中,它還充分發揮了穩定經濟信心的「定心丸」作用。
一方面,中國的國情決定經濟要靠投資拉動,而房地產投資約佔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25%,這就意味著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即可保證至少四分之一的投資馬力;另一方面,房地產消費資金量大,買房子還能帶動下游的家電、裝修等消費行業。
按照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的說法就是,「房地產行業非常重要,它拉動50多個行業,上游拉動鋼鐵、建材,下游拉動家用電器,甚至可以一直拉到窗簾、紡織品,所以它的拉動力很強。從整個經濟發展、擴大內需特別是以消費為主拉動經濟來講,這個行業非常重要。」
姚景源還認為,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之一,應當是居住指標,從這個層面來講房地產業也非常重要。
房地產業內人士認為,房地產在提振信心的目的實現後,應當致力於和諧的復甦:一種產業結構均衡化的經濟,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經濟,還要致力於平衡和協調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
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則表示,優惠政策的結束應該不會搞「一刀切」或者「急剎車」。政府不會讓已經有所起色的樓市重新陷入低迷之中,因此優惠政策將會「有收有放」。
李慧勇也表示,應該區別對待房地產優惠政策。在房地產消費環節,我們還是應該鼓勵的,比如銀行的房貸優惠利率還是可以繼續實施的。
最新的數據顯示,儘管近段時間有關於房地產優惠政策年底會結束的聲音越來越強,但是一手房成交量並沒有出現預期的放量增長。分析人士對此稱,真正決定消費者購房行為的還是合理的房價,如今畸高的房價阻擋了人們的購買行為。所以,還需要提出一些合理的措施穩定房價。
「只有促進購房者對房地產的真正消費,而不是投資和投機行為,才能真正從消費層面拉動國家經濟增長。」他最後強調說。
區域經濟將成明年拉動經濟增長「重頭戲」
國務院日前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今年批復的第8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今年批復的區域經濟規劃數量幾乎是過去4年的總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區域經濟為何受到如此重視?昨天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普遍認為,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中央政府擴大地方政府的權力以搞活經濟,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經濟,實現各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區域經濟作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導向將成為明年的「重頭戲」。
中信建投首席宏觀分析師魏鳳春表示,此次獲批的發展規劃是我國區域經濟佈局中最重要的一點,山東的發展不是單個省份的問題,而是全國的問題。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已經逐步實現工業化,現在到達後工業化時期。以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要想成功得實現對接,關鍵在於山東地區的發展。黃河三角洲以山東地區為代表,山東還處於工業化發展初期,可以說發展還較為落後,是一個經濟發展的窪地。只有山東地區實現了發展,那麼東部一體化才能最終完成,整個東部地區的發展也將上一個台階。《規劃》的獲批將帶動山東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無論是製造業、商貿金融如物流、交通、旅遊等等都將受益。
聯合證券研究所研究員劉國宏表示,此次規劃主要針對山東等9個區域,包括淄博、煙台、東營等地區的發展,這些地區處於黃河入海口的特殊區域。規劃還特意提出發展高效生態經濟,提出實現產業升級的同時要注重環保,這是符合當地特色並結合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有效規劃。山東等地區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利用這一資源稟賦並結合生態發展,相信當地的很多產業都將受益。如生態農業相關上市公司,山東地區就有7-8家的生產基地。包括化工行(601398,股吧)業、紡織業、醫藥業、食品飲料在當地都具備很多優勢,相關的上市公司都有生產基地。同時,房地產也將成為熱點。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態環保指標實現達標的要求下,如化工等行業可能面臨成本的升高。
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所金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增表示,總體來說,山東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作用不是很明顯。環渤海地區以天津為中心,山東、遼東半島成其兩翼,因此為了實現各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山東地區需要深度的挖掘。山東地區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區域優勢良好,它的發展將有利於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今年以來,除了上述剛獲批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之外,國務院先後還批復了《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等7個規劃,累加起來,截止到目前我國今年已經批復了8個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今年批復的區域經濟規劃數量幾乎是過去4年的總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
對此,劉國宏表示,中國各地區由於資源稟賦、地緣優勢、政府投入不同造成了中西部地區發展極不協調。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如上海、北京等中國主要城市的發展已經達到一種極限,相反如一些欠發達地區已經具備了產業轉移的基礎。因此,通過發展區域經濟實現產業轉移對於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空間巨大。相信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相關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還將陸續出台。
魏鳳春也表示,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央和地方齊心協力抗風險。中央也擴大地方的權力,希望其發揮特長來實現拉動經濟的發展。李文增也表示,今年我國區域經濟如此受重視,相信在明年會將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頭戲。
(李雲靜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