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防治經濟刺激政策后遺癥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2-01 17:10
分析文章稱,當前需認真應對危機的得失,努力提高預防和救治經濟危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倉促應對和下猛藥”的政策風險。
中新社援引《瞭望》新聞周刊2月1日刊登評論分析文章指出,最近國家統計局向社會公布了“2009年中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的統計報告,顯示2009年我國經濟在四萬億“一攬子”刺激經濟計劃的強力推動下,農業生產繼續穩定發展,糧食實現連續六年增產;工業生產逐季回升,實現利潤由大幅下降轉為增長;投資持續快速增長,涉及民生領域的投資增長明顯加快;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就業形勢明顯好轉;市場銷售平穩增長,汽車等新的耐用品消費增長強勁;居民消費價格和生產價格止跌回升,逐步走出通貨緊縮;進出口走勢由降轉升,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
由此,中國經濟在世界率先完成了一個漂亮的“V”型反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5,353億元,同比增長8.7%,圓滿完成了去年初確定的“保八”增長目標。
然而,在這種刺激經濟計劃的漂亮成績單的背后,也深藏著一些過分追求GDP增速、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救血”后遺癥,其副作用有的已開始顯現。
一是個別地區為了GDP增速,不惜重新讓已關停的條鋼、小煉焦、小冶煉等“兩高一資”企業重新開工,結果使得個別地區環境污染進一步加劇。
二是我國經濟的快速反彈基本上還是靠投資,特別是靠房地產和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的拉動,由此誘致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業的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進一步惡化這些產業供過于求的矛盾。
三是一些地區在沒有很好預測市場需求前景的情況下,盲目上馬煤化工、風電、多晶硅等新項目,往往投產之日就變成產能過剩之時,進而誘發新的結構性產能過剩。
四是在積極財政政策的帶動下,各大商業銀行爭相發放貸款,盡管給實體經濟復蘇提供了充分的流動性,但也促使大量的資金直接或變相流入股市和房市,從而造成股價和房價過快上漲,誘發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的風險增大。
五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過度向政府特別是國有企業傾斜,進而對社會資本產生部分“擠出效應”,不僅使得政府財政赤字進一步增加,而且誘使“國進民退”和民營經濟發展積極性下降。
六是政策過分向基礎設施和產業振興投入傾斜,對民生事業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支持不夠,投資與消費、初次分配與再分配之間的關系仍不合理,從而造成居民收入和職工工資在國民收入和企業收入分配中比重越來越低,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和經濟增長內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七是刺激經濟計劃誘使計劃審批和行政力量更加強大,導致某些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做法和思維方式的“復歸”,用計劃經濟手段發展市場經濟的行為盛行,結果遏制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康發育,如此等等。
當然,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特別是在危機突如其來,我們包括其他國家都沒有預期和防備的情況下,政策制定和執行中存在一些不足是正常的,因而不能求全責備、怨天尤人,但也不能對問題視而不見。
當前最迫切的還不是歌頌成就,而是總結經驗教訓。因為經濟危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常態”,這次危機過去了,還會有新的經濟危機爆發,有的還會發生變異。應該認真總結這次經濟危機根源及應對策略的得與失,要認真研究現代經濟危機發生的機理和規律,努力提高預防和救治經濟危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倉促應對和下猛藥”的政策風險。
同時,針對已經發現的刺激經濟計劃實施過程中的這些“救血”后遺癥,積極尋找救治辦法。要守住“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行業的市場準入關,嚴格限制新的投資立項和項目開工,收緊信貸和土地兩道閘門,堅決實行“增量控制”;要加快推進一些產業的企業兼并和重組,最大限度地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產能,積極推動“存量整合”;要緊緊扭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個關鍵,著眼長遠,努力加大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投入,從根本上改變單純靠拼資源、拼消耗、拼環境、拼廉價勞動力的粗放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中國經濟的戰略轉型;要調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支持重點,妥善處理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的關系,注意防止財政資金特別是信貸資金過度盲目流入股市和房市,抑制股價和房價過快上漲而導致的資產泡沫,對于已經高企的股價和房價,要更加注意控制,努力使其真正反映實體經濟復蘇和居民購買力的真實情況;要在經濟復蘇過程中加快調整投資與消費、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所得和勞動所得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切實擴大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和經濟發展內升動力。特別是要加大對醫療、養老、失業保障保險的投入力度,努力解除老百姓的后顧之憂,進一步調動老百姓利用儲蓄進行消費的積極性。
更需要著眼對各項改革的投入,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財稅制度改革、價格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提供資金支持,以分擔改革成本。只有切實推進上述改革,最終才能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體制機制。
(程曦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