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高收益論英雄
鉅亨網新聞中心
風險與收益共存為基本常識,高收益伴隨高風險。這一簡單道理說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
其實,目前不少銀行理財產品背后都存有風險。一直以穩健著稱的信貸類理財產品也存在較大風險,一旦企業資金鏈斷裂,貸款無法收回,投資本金也面臨著損失的風險。短期理財產品中,一般越是收益率高的產品起買金額就越大,越是高收益產品發行量多的銀行越是缺錢,也將影響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風險在不斷積累。近期,外資行也在祭出高收益的大旗,不少結構性產品預期收益超過50%引發投資者熱捧,而實際上這類產品有多種風險。
過去的種種經驗也表明,追逐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得不償失。如2007年公募基金大發展時,因為賺錢效應所致,投資者排長隊去買基金,甚至單只產品銷售過千億被迫比例配售,但結果是股市從6000點一瀉千里,到現在還有不少投資者虧損。近期曝光的某商業銀行幾款虧損幅度超過30%產品,就是基金中的基金(FOF),同樣是在2007年最火的時候發行,而當時不少銀行客戶經理給出的預期收益率都超過20%。
投資者經常會忽視風險,但目前不少理財經理選擇性講解、產品信息不全、信息要素缺失、產品信息更新不及時等也是當前理財市場的重要問題,甚至不少專業的理財產品研究中心都很難獲得產品運作情況、資金流向及到期實際收益率。投資要在別人瘋狂時保持冷靜,現在就需要對過熱的銀行理財產品保持一份清醒。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