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度建言西方量化寬鬆貨幣政策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證券時報)
西方主要經濟體為應對金融所使用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引起中國央行的極大關注,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中國央行曾建議適時考慮退出問題,隨後西方主要央行開始逐步考慮這一問題。在昨日公佈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中國央行再度就此問題提出建議。
央行認為,目前來看,在大規模財政政策的配合下,零利率下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取得了初步效果,穩定了價格預期,避免了「大蕭條」式衰退的發生。特別是第二季度以來,隨著金融市場趨於穩定,股市大幅回升,信貸緊縮有所緩解,大宗商品價格回暖,全球經濟衰退明顯減速,物價降幅逐步趨緩,市場風險偏好和信心提升。很多政府和國際組織都已作出危機最壞時期已經過去的判斷,並預測全球經濟將在2010年前後開始復甦。
「但是,零利率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面臨著諸多約束。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雖然有所好轉,但私人部門去債務化的過程仍在緩慢進行,實體經濟依然脆弱,消費和就業等領域的恢復仍不確定」,央行在報告中指出,與此同時,部分經濟體財政赤字快速上升,隨著國債供給壓力的加大,長期國債收益率可能進一步升高,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和經濟復甦構成威脅。大量購買中長期國債的量化寬鬆政策,短期來看有助於降低長期國債收益率,但較長時期來看對長期利率的影響並不明顯,力度把握不好還會引起對中長期通貨膨脹和匯率穩定的擔憂。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面臨著「維持較低國債收益率以促進經濟復甦」和「穩定幣值以維護國家信用」的艱難抉擇。
目前,部分國家的政府和央行已開始研究包括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在內的危機應對措施的退出策略。一是關於退出時機和力度的把握。理論上,退出應以危機的影響基本消除、經濟恢復增長為前提。但實踐中,需要對退出時機和力度作出準確的判斷。否則,政策退出過快,可能給復甦帶來壓力;退出過慢,則可能引發新一輪資產價格泡沫和惡性通脹。
二是關於退出工具的選擇。除逐步縮小應對危機的數量型工具規模、適時運用常規工具外,也可以考慮創新其他工具,以保證在經濟復甦時既可以較快地回收大量流動性,又不會使信貸市場發生較大波動。
三是關於貨幣政策與財政等其它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及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應避免政策效應的漏損,或以鄰為壑政策對其他經濟體的損害。6月25日,美聯儲宣佈暫不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並開始暫停或不再延續部分數量型寬鬆工具。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於7月21日公開表示,美聯儲已經考慮退出策略相關問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