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真的沒機會了嗎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摘自:中國證券報)
10月30日,萬眾矚目的創業板正式面世。意料之中的事情是28只個股普遍受到資金的熱烈追捧。相對於發行價,金亞科技創下了209.73%的第一漲幅,有10只個股的漲幅超過100%,而漲幅最小的南風股份也有75.84%。意料之外的事情是,之前被普遍看好的一些個股漲幅相對偏小,而被關注程度較低的低價股的表現反倒是更勝一籌。這一方面是因為發行價偏低的個股在資金的追逐過程中,享受到了同等待遇甚至更高待遇。另一方面也表明資金在標的選擇過程中,起決定因素更多的是絕對價格的高低而非所謂的內在價值。從這個角度出發,首日市場表現出來的投機成分確實更濃一些。
當前,創業板的估值水平受到眾多詬病。截至10月30日收盤,估值最高的華誼兄弟動態市盈率達到249.52倍,而最低的神州泰岳也有50.24倍,28只個股平均動態市盈率為80.79倍。相對於上證綜合指數動態18.73倍PE、深成指46.00倍、中小板50倍左右的估值,顯然偏高。
據統計,28只創業板平均發行市盈率(攤薄)為55.7倍,已經高於當前主板、中小板的估值水平。上市後,水漲船高,創業板的高估值顯得順理成章。顯然,要降低創業板市場的估值水平,現行的發行制度、詢價制度改革顯得迫在眉睫。
其次,如何理性看待創業板的估值水平也顯得尤為重要,機械地將創業板估值水平同主板或者中小板比較的做法,顯得稍欠斟酌。創業板,顧名思義,是為屬於創業期公司融資的平台,設立一個全新板塊的做法就已經決定了創業板的估值水平不能同已有的市場進行簡單類比。可以說,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其具備的高成長性是其和在主板及中小板上市公司區分開來的最主要特徵,成長性更好的公司理應享受更高的估值水平已成共識,其反映了投資者對於相關市場或者個股的未來前景更為看好。創業板當前的估值水平高過已有的主板及中小板市場,從悲觀的角度看,意味著有泡沫成分。而從樂觀角度出發,則表明了創業板未來的成長性被投資者認可。
其實,在判斷公司估值水平是否合理的問題上,華爾街投資大師彼得·林奇所倡導的一種方法值得借鑒——把公司淨利潤的增長率同估值水平相比較,簡而舉例則是如果公司利潤每年能夠增長40%,則市盈率低於40倍就是被低估了,能夠增長60%的公司則可以享受60倍市盈率的估值水平。據統計,28家創業板公司近三年淨利潤複合增長率達到45.94%,顯然,從這個角度出發,創業板理應享受到45-50倍市盈率的估值水平。考慮到我國資本市場的現狀,參照主板及中小板的估值,筆者認為60-80倍市盈率理應是各方能夠接受的水平。可以說,當前創業板整體估值水平處於該區域的上沿,雖有泡沫,但是並不明顯,後市個股更多將會出現分化走勢。近三年,創業板中淨利潤複合增長率大於100%的有4家,分別為吉峰農機208.51%、寶德股份146.3%、紅日藥業106.03%、探路者100.75%。顯然,這些公司後市的表現值得期待。
眾所周知,微軟、思科等科技巨擘都誕生於納斯達克,其股價同公司共同成長的模式受到世人膜拜。正是由於這些優秀的科技公司發跡於美國的創業板,所以,創業板幾乎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詞,我國也不例外。第一批面世的28只個股中,屬於信息服務行業的有8只,屬於機械和醫藥生物行業的分別有7只、6只。其實,在投資標的的選擇上,筆者有以下幾種不同的邏輯供投資者參考。
首先,在納斯達克,科技板塊成為主流,其背景是美國具有全球最領先的科技水平,這從每年專利申請數可以得到印證。而在我國,相比於科技水平,巨大的市場空間反倒是更值得關注的因素。可以說,在中國產生下一家沃爾瑪、家樂福的可能性要大於產生下一家微軟、思科的可能性,在中國產生下一家沃爾瑪、家樂福的時點可能也要早於產生下一家微軟、思科的時點。所以,從這個思路出發,探路者、吉峰農機等有可能成功複製其經營模式,且具有廣大市場空間的個股值得關注。
其次,如果能夠將我國的具體國情同標的選擇結合起來,投資者也可以得到一條較為清晰的投資思路。諸如我國正在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擴大內需的決策,醫改的推進都使得醫藥生物行業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樂普醫療、紅日藥業、萊美藥業、安科生物等個股理應擁有更好的發展潛力。
最後,一些細分行業的龍頭公司,或者一些行業的先行者,有望為後來者樹立標桿效應。同時,這些個股缺乏參照對象,從而具有較大的想像空間,進而受到資金追捧的可能性也更大,諸如華誼兄弟、神州泰岳等。
當然,從操作層面看,時點的把握也顯得尤為重要。在謹慎心態佔據上風的背景下,創業板中的一些個股短期內出現震盪甚至調整是大概率事件。沒有介入的投資者,一方面可以等待創業板整體估值水平下降至更為合理的區間;另一方面,當市場熱情重新開始顯現的時候,投資者完全可以挑選一些較好的標的,享受財富增值的每一次機會。
開市首日爆炒已然,未來希望仍存。分析人士認為,短期內創業板股票將走上價值回歸之旅,但從中長期角度看,創業板公司仍有較大投資價值。
首日爆炒 散戶接盤
10月30日創業板鳴鑼開市,28只新股遭受資金爆炒。據統計,這28家公司共成交219.08億元,幾乎相當於當日全部A股成交金額2216億元的十分之一,而28家公司流通市值合計只有250.69億元。從換手率看,28家公司的換手率全部超過86%,平均換手88.9%,紅日藥業甚至高達91.02%,創今年上市新股之最。從漲幅看,28家公司盤中一度集體飆升,早市有15只個股漲幅在150%以上,儘管午後股價有所回落,但收盤時仍有10只個股股價實現翻番,紅日藥業和神州泰岳成功躋身百元股行列。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創業板中籤盤基本出盡,那麼又是誰在如此高價中接盤呢?深交所公開交易信息數據顯示,以國信證券深圳泰然九路營業部為代表的游資是爆炒創業板的主力軍,而散戶尤其是中小散戶敲擊了絕大部分的「買進」委託。據統計,當天參與買入的個人投資者賬戶有25.26萬戶,合計買入4.23億股,其中買入5萬股以下的賬戶占比達99.56%,買入1萬股以下的賬戶占比為97.22%。可以說,正是小散們的「敢死隊」熱情,造就了創業板首日火爆的行情。
可能複製中小板走勢
不少分析人士表示,在此前監管部門和媒體反覆提示風險以及深交所多項舉措實施的背景下,創業板首日如此火爆表現出乎預料。
那麼,中國的創業板市場行情未來會如何演繹呢?從海外創業板市場推出後的走勢看,多數也維持了一段時間的熱度,但大多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回歸到較合理水平。對於中國創業板,東北證券認為,給予其比中小板更高一點的估值應該是合理的,但100倍以上市盈率明顯偏高。本週一開始,這28家公司可能就會分化,至少一半以上的公司股價會有較大幅度的回落。
5年前的中小板市場經過首日瘋狂後,以連續跌停為標誌展開漫漫「解套之旅」,首日買入者最短也經歷了400餘天才解套。創業板會如此嗎?業內人士表示,創業板不會是中小板的簡單翻版,但從首日表現等特徵看,創業板短期內有可能複製中小板當年的連續下跌走勢。
雖然創業板首日遭受爆炒,但不少人還是樂觀看好創業板的未來。國泰君安認為,短期創業板公司走向價值回歸是必然,但長期仍有望給投資者帶來比較好的回報。從財務數據看,這28家公司近幾年經營狀況良好,企業淨資產收益率處於行業較高水平,而登陸創業板也豐富了公司的融資渠道,有助公司在行業中保持領先水平。具體到投資策略上,有分析師表示,醫藥生物行業可能會有比較好的中長線投資價值。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