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經濟觀察報:兩岸能源合作或可破南海困局

鉅亨網新聞中心


南海問題之難在于大陸距離遙遠,而且沒有占據具備地利的島嶼,如果臺灣這一特殊角色取代大陸參與到“南海博弈”中,或許將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據經濟觀察報7月1日報道,南海時局風起云涌,越南、菲律賓的強硬姿態,美國的高調介入,讓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本就捉襟見肘的戰略回旋空間再度受到擠壓。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臺灣這一特殊角色取代大陸參與到“南海博弈”中,或許將會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讓臺灣“代理”南海

南海問題之難,第一是大陸距離遙遠,而且沒有占據具備地利的島嶼;第二是在美國的參與下,使得區域內的鄰國間領海糾紛變成了中美兩國戰略上的巨大沖突。

在這一困局下,臺灣有著天然的優勢。首先臺灣占據著南沙海域最大的島嶼——太平島,以及東沙群島,同時又是美國戰略和軍事上關系曖昧的“準盟友”。有這兩條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臺灣能作為南海民族利益的“代言人”,依托“地利”之便,將會形成對爭議區域有效的軍事控制力;同時,臺灣和美國的“準盟友”關系又有效淡化了美國在南海爭端中的作用,讓本是“利益系統間”的博弈變成“利益系統內”的博弈。

對美國而言,在南海的核心利益無非有二:第一是保證重要海運通道的暢通,即“自由通行權”;第二則是通過南海問題遏制中國。臺灣或是南海周邊國家誰獲得南海實際控制權,都不影響美國的核心利益。

對大陸而言,南海是中國外向型經濟的重要貨運和能源通道,在維護南海權益時,又要考慮和南海周邊國家的關系,保持穩定的周邊形勢。與其坐視南海利益在溫水煮青蛙中喪失給南海周邊國家,不如交付給同文同種的臺灣,讓其托管經營。

另外,在兩岸經濟熱度逐漸升溫的背景下,尤其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已經簽署,大陸和臺灣的聯系日趨緊密,經濟整合程度加深,將進一步促使兩岸在政治上的互信。臺灣掌控下的南海利益,也必將反哺大陸。

在這個設想的合作中,臺灣出面在前,大陸則可以依靠經濟、軍事的優勢暗伏在后,成為臺灣經略南海的堅強后盾。

“曖昧”背后的可能

在目前的南海爭端中,臺灣延續著1990年代初制定的政策方針。當時,李登輝在位,臺灣出臺了《南海政策綱領》。綱領似乎吸納了鄧小平在此前提出的處理南海問題的基本方針。

綱領的《前言》中明確指出:“南海歷史性水域界線內之海域為臺灣管轄之海域,臺灣擁有一切權益。臺灣愿與各方在和平理性的基礎上,以及維護臺灣地區利益的原則下,開發此一海域,并愿依國際法及聯合國憲章和平解決爭端。”

這和大陸的“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實質相同,只是形式不同的另一種表述。

這一方針在陳水扁執政后并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民進黨內部一些立委在提出“去中國化”、“與中國劃清歷史界限”等口號后,臺灣當局逐漸淡化了在南海問題上的主權概念。

南海水域和中國概念相生相伴,讓臺灣當局難以回避“中國”這一現實。臺灣一些民進黨籍立委甚至傾向于不將南海西沙群島及中沙群島列入中國版圖,他們認為這將不利于臺灣日后的獨立,而且和南海周邊國家交惡將極大壓縮臺灣的“國際空間”。

進入馬英九時代之后,臺灣去“中國化”的趨勢得到遏制,“中華民國”的概念開始重返臺灣社會。臺灣在南海問題上的態度也基本恢復到1990年代,但在主權概念依然沒有完全清晰化之前,態度依然十分曖昧。

這種曖昧在近日的南海爭端中被暴露無遺。

就在南海周邊各國紛紛強調和聲明主權之際,臺灣“外交部”重新闡述了臺灣的對南海爭端的“溫柔主張”,并強調臺灣要在必要時提出抗議,促使歐、美和東南亞國家和臺灣溝通對話。

臺灣占據南海最核心島嶼,卻在政策上極盡婉轉地表述,這引來澳大利亞學者艾金森的譏諷。他投書《雅加達郵報》稱:聲稱擁有整個南海主權的臺灣,卻試圖置身事外,不敢“站隊”。

對于艾金森的質問,臺灣學者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在不少臺灣學者看來,此輪中越南海爭端的糾結點是西沙群島,大陸和越南在西沙的對峙,已經進入到軍事層面的暗中較量。臺灣僅在東沙和南沙有駐軍,西沙并不在臺灣控制范圍內,因此和臺灣關系不大。如果卷入事端,臺灣會被認為是和大陸合作對抗越南。

對于習慣于在美國既定路徑上走路的臺灣學者而言,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很多人認為,臺灣和中國兩岸在戰略上正互相接近,例如釣魚島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臺灣正和中國一起對抗日本。若臺灣介入南海爭端,會被認為是聯合大陸對付越南、進一步是對臺灣倒向美國政策的否定。

基于以上顧慮,臺灣最終選擇了順從“現實利益”。

但大多數臺灣學者同時指出:如果南海爭端范圍擴大到南沙、東沙,直接威脅到臺灣既得利益時,臺灣必然會清晰表明立場,并有所作為。而時下,臺灣并不急于“站隊”。

臺灣當局持曖昧態度,沒有積極向大陸靠攏,卻在曖昧背后留出了巨大的選擇余地。

目前,除了民進黨黨魁蔡英文明確公開表示反對兩岸在南海問題上合作外,其他政治力量都未表態,這也意味著他們將隨時選擇基于“臺灣現實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道路。

讓民生催動臺灣靠攏

臺灣正在逐漸完善發展成為民主社會,其民選政府的合法性,越來越取決于能否發展經濟,能否推進社會和諧,這將成為臺灣未來的政治核心。

今后以政治為主體操控臺灣發展的戰略空間已經越來越小,正如陳水扁以犧牲和大陸發展區域經濟為代價,借“臺獨”玩火,大搞選舉政治的途徑已經越來越不現實。

臺灣和大陸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已經為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兩岸在南海問題上的合作在“適當的方式方法”下也將水到渠成。

所謂“適當的方式方法”,就是引入適當的利益機制,讓臺灣能夠從南海獲得切實的利益,并且與大陸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南海利益惠及臺灣民眾,政府自然要在民意的驅使下,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

此前,大陸減免來自臺灣農產品(16.24,0.28,1.75%)的稅收,惠及了臺灣南部農民。根據最新數據顯示:僅在2011年前5個月,臺灣農產品銷往大陸的總量增長5.26倍,近5000萬美元。臺灣南部居民是民進黨的政治基礎。在民意的逼迫下,民進黨內部曾發生激烈內訌,最終在兩岸經貿合作問題上“改口”。這就是一個大陸運用經濟手段,成功改變臺灣政治格局的成功案例。

如果將這一經濟手腕合理地運用到南海問題上,同樣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時下的南海之于臺灣民眾,只不過是電視廣播中“空泛”且“遙不可及”的國家利益,對更關注自身現實利益的民主社會缺乏吸引力。而且國家這一概念在某些綠營民眾看來,可能更是無法言明的不快。

這一情緒早已在民進黨黨魁蔡英文那里被玩得十分嫻熟。6月中旬,她在菲律賓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質疑:“兩岸如果合作處理南沙主權問題,先要理清雙方對南沙主權的基礎是否相同,否則會使其他國家對兩岸之間的主權問題感到混淆。”

她的言外之意,就是借南海問題點出兩岸當局的敏感部位。因為兩岸火熱的合作背后是雙方早已淡化和回避兩岸“主權法統”之爭,即“中國”究竟是大陸那個共和國中國?還是臺灣那個“中華民國”?

與其讓臺灣民眾對南海只有虛幻印象,不如讓他們真正從南海獲益。只有讓臺灣民眾能夠從南海獲益,才能進而認可南海主權,真心支持臺灣當局在南海積極維護主權,甚至不惜讓臺灣和大陸走得更近些。

從現實操作層面而言,南海石油資源正在一個很好的突破口。目前臺灣能源需求中的99.23%來自進口,民生壓力經常隨著油價波動而波動,歷來幾次石油危機都對臺灣民生造成了沖擊。

如果兩岸能推動兩岸民間力量組建合資石油公司,并輔以政策和資金的傾斜,讓其開采南沙海域石油,按股權比例分配石油利益,臺灣獲得的石油不僅能舒緩寶島的能源瓶頸,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臺灣的民生壓力。讓南海石油哺育臺灣,將使臺灣民眾的利益和南海利益緊密捆綁在一起。

這里之所以選擇民間力量參與合作,原因在于既能規避不必要的政治風險,同時民營企業運營效率又能保證這一商業行為的持久和活力,能持續為臺灣民眾帶來現實利益。

在現實利益的催動下,民意必然支持臺灣當局在南海的維權行動。即便后期臺灣和大陸在軍事上開始深化合作,在民意的支持下,一切也將變得水到渠成。

美國之憂?

在倒向美國的政策選擇下,臺灣真能和大陸走到一起嗎?這或許會成為兩岸合作最受質疑之問。

誠然,臺灣的現實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美國利益捆綁在一起的。

例如,陳水扁之所以下臺,就是因為陳一意孤行將兩岸關系引入險地,使得美國利益(美國只希望臺灣能成為阻擋中國擴張的棋子,核心利益在于兩岸維持不獨不統的現狀)受損。在美國施加壓力后,瑞士銀行向臺灣司法機關捅出了陳水扁的秘密存款,成為導致陳直接下臺的殺手锏。

如果臺灣當局在南海問題上和大陸往來過于密切,將有損于美國利益,美國將對臺灣領導層形成掣肘。但如果島內形成炙熱的民意支持,臺灣領導層也很難違逆臺灣自身利益,以迎合美國利益的訴求。

即便美國重壓之下,能一時得逞,但在臺灣逐漸成熟的民主社會前,美國出于自身利益的政治安排很難能長期化和長效化,臺灣在兩岸南海合作問題上必然發生反復。

由此,大陸如何設計兩岸合作模式至關重要。大陸必須將臺灣引入到南海現實利益之中,同時還能讓臺灣普通民眾獲益,這樣兩岸基于民意基礎上的南海合作才能長期和穩固,才能從根本上讓臺灣出面捍衛南海利益。

(曹文明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