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觀察四之二:表面制度,內裡黑幕的中共高層領導競爭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共十八大觀察五之二:表面制度,內裡黑幕的中共高層領導競爭(葉柏毅報導)
一般人如果常接觸新聞,多半都會知道中共要在十一月八號,舉行所謂的「十八大」。有評論指出,十八大堪稱是「近年來最重要的一次國家會議」,不過或許可能也有人很難瞭解,為什麼「十八大」對中國,乃至對世界來說,會如此重要。
其中一個至為關鍵的因素,就在於中共要利用這次「十八大」,進行權力交班。中共自六四事件後,江澤民掌政,黨內逐漸得出共識,就是要讓領導班子的過渡「正常化、制度化」。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約翰‧桑頓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成」就指出,目前,中國又正處在兩代領導人的代際交接過渡時期。在中共建政後的歷史上,這種「代際之間」的權力交接,只發生過三次;而最值得觀察的一次,就是2002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那次會議中,中共政權從「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班子,集體過渡給了「以胡錦濤為核心」的第四代領導班子。這是中共第一次實現和平、有序與制度化的權力交接。李成認為,如果即將到來的這次權力交接,也能像十年前那樣地順利進行,並且能夠克服薄熙來案所造成的負面衝擊,那麼對中國的新領導班子,乃至整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次可觀的進步。
此外,胡錦濤是要「全退」或是「半退」,也是需要注意的面向。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在2002年的「十六大」之後,只肯交出「黨總書記」與「國家主席」兩項職務,但卻繼續擔任軍委主席一職。雖然後來有人解讀,江澤民當年「半退」而不「全退」的原因,是想要對胡錦濤「扶上馬、送一程」。不過也有人質疑,胡錦濤從1999年開始,已經接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再加上他以往的工作經驗,如果說胡錦濤鎮不住軍方,說法很難站得住腳。而當時外界也多半都懷疑,江澤民其實是意圖想透過軍委主席,繼續影響政局。從江澤民當初的「半退」,也曾經一度出現了軍隊到底是要服從黨總書記「胡錦濤」,還是軍委主席「江澤民」的尷尬局面。由此看來,胡錦濤在十八大後,是否選擇「全退」,則更是攸關外界如何看待中共政權的運作。
而由於中共的「集體領導」特色,如果選出來的是一個威望比較弱的「黨總書記」,他很可能是內部派系鬥爭之後,妥協下的產物,未必真有實權,這個時候,另一個觀察點,就要看所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而這一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九名常委,幾乎已經確定會回復成原來的七人編制。而且在許多消息的推敲下,這七人名單,幾乎已經成形。除了即將接任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與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之外,其他五名政治局常委,預計是由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與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等人出任。「中宣部」部長與「中央政法委書記」,則降格為中央委員。有分析認為,如果這份名單屬實,那麼可以視為是胡錦濤「共青團派」的一項勝利。分析說,從這七人名單當中可以看出,「李克強」、「李源潮」與「汪洋」,是胡錦濤的所謂「團派」人馬;至於「習近平」、「王岐山」與「俞正聲」,則被視為是「太子黨成員」。不過,王岐山與俞正聲兩人,因為年齡因素,如果沒有意外,只能當一任政治局常委。相對地,胡錦濤旗下的所有團派幹部,都是在五○年代出生的,他們都可以一直擔任兩屆政治局常委,直到2022年的「二十大」。
熟悉中共事務的分析家認為,這份名單,可以看做是胡錦濤與保守派元老,在「薄熙來案」之後,相互妥協的結果。立場左派的薄熙來,被認為要挑戰胡錦濤的領導,因而被辦,在黨內大老重重協助下,薄熙來雖然被開除黨籍,但至少不會被重懲,甚至喪命;而保守派交換的條件,則是讓胡錦濤的團派,能夠在政治局常委中,取得更多的優勢。因此,這份名單如果出爐,也不能不說是薄熙來案所造成的影響。
總之,雖然有大陸學者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集體領導美言為「集體總統制」,但是從以上的綜整看來,還是不脫內部派系互鬥,而且如果鬥的力度太大,還會不小心擦槍走火,薄熙來案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因此,對中共新一代的領導班子,能展現出什麼樣的開創性,許多人仍然高度懷疑。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