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選電視辯論首仗今早登場 拜登失言送大禮 看歐巴馬怎麼圓?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候選人首場電視辯論於香港時間今 (4) 日早上 9 時舉行,美國傳媒形容對決是「生死關頭」 (do-or-die) ,對民望長期落後的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來說,這可能是他最後的翻身機會。早前因「政府養懶人」言論而處於守勢的羅姆尼,在辯論前夕獲副總統拜登「送大禮」。拜登失言稱美國「中產沉淪 4 年」,預料羅姆尼將全力攻擊歐巴馬政府無力扭轉經濟、令中產受罪。
羅姆尼陣營在辯論前夕再打中國牌,利用廣告攻擊歐巴馬「容許中國偷走美國創意」,批評對方「令美國損失 200 萬個職位」,企圖為辯論造勢。
香港《明報》報導,今次辯論圍繞內政,聚焦選民最關心的經濟議題。分析認為,羅姆尼的壓力比歐巴馬更大。由於羅姆尼屢次失言,尤其是其「47% 人靠政府養」的言論曝光後,或已得罪近半美國人,令他有必要透過辯論修補與窮人及中產人士的關係,但亦可能顧此失彼,妨礙主動攻擊歐巴馬的經濟缺失。
不過拜登在辯論前夕失言,卻令羅姆尼有機會反守為攻。拜登周二在北卡州攻擊羅姆尼的稅務改革時稱:「中產沉淪4年,他們 (共和黨) 怎能將向中產加稅變得合理?」共和黨陣營立即趁機發炮,攻擊歐巴馬陣營自認搞砸經濟。
羅姆尼在 twitter 說:「我同意拜登的話,中產沉淪 4 年,因此我們有必要在 11 月換人。」共和黨人亦紛紛批評,歐巴馬任內中產失業嚴重,收入下降,支出卻上升。白宮只好急急出來解話,稱拜登是指共和黨前總統小布殊的政策,「在奧巴馬的任期繼續害苦美國民眾」,拜登也在 twitter 辯稱:「中產是因為羅姆尼所倡導的政策沉淪。」
美國經濟增長疲弱,選民大多認為美國經濟走錯路,令羅姆尼仍有機會說服選民,自己有能力重振經濟。歐巴馬則必須向選民交代,將如何在第二任期,履行未完的工作。事實上,就連民主黨內也有人批評奧巴馬只顧攻擊對手,太少談治國願景。在科羅拉多州及佛州等游離州份,歐巴馬的電視廣告比羅姆尼多四至五成,大部分都是抨擊對手向中國外判工作、隱瞞稅務狀況等。
由於《紐時》在辯論前質疑,羅姆尼創立的私募基金 Bain Capital 有避稅之嫌,歐巴馬陣營聲言,將要求羅姆尼回應是否透過離岸公司避稅。
《華爾街日報》最新民調顯示, 49% 選民支持歐巴馬,比羅姆尼 (46%) 領先 3 個百分點。民主黨陣營認為,在今場辯論中,羅姆尼跟歐巴馬「打成平手也不夠」,必須取得決定性勝利,才足以扭轉形勢。專研美國選舉的布魯金斯研究所專家高爾斯頓也稱,羅姆尼競選工程很差,這可能是他最後翻身的機會。(接下頁)
[NT:PAGE=$]
香港《文匯報》報導,美國大選首場總統候選人辯論於美國中部時間周三晚 7 時 (香港時間今晨 9 時) 於丹佛開打,總統奧巴馬和共和黨對手羅姆尼將就本土政策正面交鋒,這天恰巧是奧巴馬結婚20周年紀念日。羅營在辯論前夕再打中國牌,利用廣告攻擊歐巴馬「容許中國偷走美國創意」,批評對方「令美國損失 200 萬個職位」,企圖為辯論造勢。
「中國牌」在美國大選是常見招數,歐營即時還擊,稱歐巴馬前年推進中國加強監管侵權行為,反映並未有對中國「袖手旁觀」。歐營亦賣廣告,諷刺羅姆尼掌舵貝恩資本時,曾投資一間以剝削中國勞工聞名的企業,反問:「羅姆尼向中國企硬?有嗎?」
多項民調顯示,歐巴馬支持率仍領先羅姆尼,在多個關鍵搖擺州亦佔優。皮尤研究中心調查指, 51% 受訪者認為歐巴馬將勝出首場辯論,只有 29% 認為羅姆尼技勝一籌。估計有逾 5000 萬美國人將關注這場矚目的「舌戰」。
愛爾蘭博彩公司 Paddy Power 也特意開出另類盤口,競猜二人最可能使用的開場白,其中「經濟安全」最為熱門,「丹佛你好」和「讓我說清楚」也是大熱,但也有「準備起哄吧」和「我的天」等詼諧選擇。另一個賭盤則是賭他們領帶的顏色,二人都是紅色最熱門。
共和黨民調專家隆巴多認為,羅姆尼形勢險峻,此戰許勝不許敗。「無論從籌款或政治角度看,這場辯論都舉足輕重。羅姆尼不僅要贏,更要取得決定性勝利。單是打平手不足夠。」
專家表示,歐巴馬形勢佔優,可能會選擇謹慎發言,以免出錯,但這變相將主導權拱手相讓,令自己陷入危機。輿論認為,歐巴馬目前最大難題,是在拆解羅姆尼就經濟相關攻勢的同時,避免讓選民覺得自己輕視當前問題。
民主黨 2004 年總統候選人克里支持度曾落後時任總統布希 7 個百分點,首場辯論後差距大幅縮至 2 個百分點,反映羅姆尼要扭轉乾坤絕非天方夜譚。美媒指出,分別在 1976 年和 1992 年競逐連任的福特和老布希辯論表現欠佳,最終丟掉總統寶座,警告歐巴馬切勿大意。
阿拉伯世界近期反美浪潮,凸顯美國外交政策的失敗。羅姆尼預料會在外交議題猛烈攻擊歐巴馬。其中,利比亞班加西的美國領館遇襲,導致美國大使史蒂文斯遇害,將再被炒作。不過,羅姆尼若這樣做,其實非常冒險。
奎尼匹克大學周二民調顯示,歐巴馬有 50% 支持度,仍領先羅姆尼的 44% ;而在國防事務上的支持度,歐巴馬有 52% ,同樣領先羅姆尼的 43% 。歐營發言人帕莎其稱,美國結束伊拉克及阿富汗戰爭、擊殺拉登及重創「基地」組織,均對美國重整對亞洲外交政策有利。(接下頁)
[NT:PAGE=$]
中新社指出,首場大選辯論吸引 3000 多名全球記者到現場採訪,記者如何報道辯論情況,對候選人選情影響甚大。
在媒體觀點未一面倒之前,及時引導輿論將是至關重要的。美國「媒體研究中心」主任諾伊斯認為,一旦媒體想顯示某一個候選人「贏」了,新聞報道將不斷重複他最出彩的陳述,「輸」了的則會不斷被重播一些失態或錯誤陳述。對游離選民而言,媒體如何描述兩位候選人很可能是他們決定投票給誰的關鍵因素。
《華爾街日報》民調顯示,近 4 成選民認為辯論對投票取向「非常」或「相當」重要,料吸引逾 5000 萬美國人收看, YouTube 及 Xbox 亦會直播。分析認為,首場辯論就像「百老匯首演之夜」,可為選民留下第一或最後印象,對民意或籌款起重要作用。
由於歐巴馬享領先優勢,估計他辯論時不會冒進,避免重大失誤,惟過於謹慎卻可能將主導權讓予羅姆尼。民調專家認為,吸引近一成游離獨立選民,將是今場辯論成敗的關鍵,選民可能因候選人一句話或身體語言,就決定投票給誰。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指出, 51% 選民認為歐巴馬會贏首場辯論,只有 29% 認為羅姆尼可獲勝。
歷屆辯論精華
尼克森剛出院兩周,面容蒼白消瘦,看來不修邊幅,與容光煥發、神情輕鬆的肯尼迪成強烈對比。肯尼迪最後當選。
1976 年:福特 vs 卡特
尋求連任的福特因宣稱「東歐不受蘇聯操控」被指失言,卡特最終當選。
1980 年:雷根 vs 卡特
雷根要求選民在投票前問自己「是否過得比 4 年前更好」,他最終當選。
1984 年:雷根 vs 蒙代爾
73 歲的雷根巧妙地將高齡化成優勢,結果成功連任。他說:「我不會將年齡當成競選議題,因我不希望基於政治考量,就利用對手的年輕及缺乏經驗。」
1988 年:杜卡基斯 vs 老布希
杜卡基斯被問及若妻子遭姦殺,他會否贊成判兇手死刑,他冷冷回答:「我不會。我畢生反對死刑,我不認為這個例子會改變我的看法。」被轟冷酷無情,結果敗給老布什。
1992 年:克林頓 vs 老布希
克林頓和獨立候選人討論經濟問題時,老布希看錶,又顯得不耐煩。他最終連任失敗。
1996 年:多爾 vs 克林頓
多爾不斷以婚外情醜聞攻擊克林頓,但後者用「批評無助解決國家問題」反擊,最終成功連任。
2000 年:高爾 vs 布希
高爾多次大聲嘆氣,以示不滿對手回答,最終布希當選。
2004 年:布希 vs 克里
布希的外套奇怪地腫起,外界流傳那是竊聽裝置,讓他獲得軍師提示。
2008 年:歐巴馬 vs 麥凱恩
歐巴馬在麥凱恩狙擊下維持一貫沉著冷靜,顯示自己有能力領導美國,最終勝出。
資料來源:法新社 / 香港文匯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