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糞便潛血40年 男腸癌轉移險喪命
鉅亨網新聞中心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67歲退休教師,日前上廁所時連續多次大量出血,經就醫診斷後發現患者忽略糞便潛血的陽性反應長達40年,造成病症已惡化為大腸癌第四期,且已轉移肝臟,所幸經個人化標靶治療和手術切除肝患部後,幸運撿回一命。醫師表示,過去腸癌肝轉移患者多因無法切除患部而幾乎無法長期存活,但是以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縮小腫瘤後,可提高病灶的切除率,使3年存活率提升約5成。
醫師表示,過去無法以手術切除患部的腸癌肝轉移患者,現在可在KRAS基因沒有突變的情況下,使用個人化標靶治療縮小腫瘤後再行切除,提高存活率。
一般外科醫師鄭紹彬指出,手術切除目前仍是肝轉移患者提獲得痊癒機會的最佳療法。針對不能切肝的腸癌肝轉移患者,國際治療趨勢是先用腫瘤反應率較高的標靶藥物治療,讓腫瘤縮小以增加切肝率的機會,藉以增加患者長期存活的機會。
依據美國國家癌症治療準則(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最新的大腸直腸癌臨床治療指南建議,在决定手術治療前需先檢測KRAS基因是否突變,如果KRAS基因沒有突變,則可使用標靶藥cetuximab(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增加轉移性大直腸癌的整體存活效果、腫瘤反應率及病症控制效果。根據2010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年會發表的研究顯示,KRAS 基因沒有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於第一線使用此標靶藥,在8周內腫瘤有迅速縮小效果,且中位存活期可達28.3個月。
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醫師表示,根據台中榮總近幾年統計大腸直腸癌肝轉移病患,經由個人化標靶治療後,腫瘤的反應率可達到9成,其中64%的肝轉移因而得以切除,切除後3年存活率提升至55%。他說,大腸癌治療已有突破,一旦發現腫瘤,建議要及早就醫。除此之外,定期進行腸胃道健康檢查,也可提高早期腫瘤的檢出率,還有呼率民眾少接觸致癌物及燒烤類、動物性飲食,多吃蔬果、青菜,才能遠離大腸直腸癌的威脅。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