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民眾個人金融淨資產 成長率僅0.6%創3年新低
鉅亨網記者陳慧琳 台北
安聯集團近期發表第3版「全球財富報告」,深入解析超過50個國家民間家庭的資產與負債狀況。報告中指出,2011年每人金融淨資產的成長率僅有0.6%,相較2009與2010年分別為7.8%與9.7%之成長率,顯示金融資產總值自2007-08年金融危機解除後,回升之趨勢已在去年嘎然而止。
安聯集團表示,此一發展情勢令人失望,其主因在於金融總資產的成長率偏低:2011年全球民間家庭的金融資產總值,已經跨越100兆歐元大關,歐元貶值是原因之一)而增至103.3兆歐元,然而整體成長率為1.6%,每人資產成長率僅有0.8%。安聯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麥可海斯(MichaelHeise)指出:「景氣變數、低利環境與歐元危機顯然已對資產發展造成影響。整頓金融市場與解決歐元區危機的議題皆無實質進展,投資人因而受到衝擊。」
回顧過去,投資人面臨低迷的投資環境已有一段時間,自2000年來,每人金融總資產的年成長率平均值為3.1%,與同期的通膨平均值大致相符。換言之,過去11年來,世界各地儲蓄者的資產並無實質成長。麥可海斯表示:「這個結果無疑是個警訊。」
另一方面,2007/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後,投資人處理債務的方式已更為謹慎。2011年全球債務增幅依然不大,成長率僅有2.2%,遠低於名目經濟成長率。因此全球的負債比率(負債佔全球GDP的百分比)光是去年即下滑2.5個百分點,降至67%以下,低於金融風暴發生前數年,負債比率最高曾接近72%,而全球債務成長率則高於8%。
然而自2000年以來,債務成長率(每年平均值為5.5%)明顯超越民間家庭的資產成長率(每年平均值為4%),正因如此,每人金融淨資產的年成長率平均值僅有2.5%。此外,就絕對值而言,2011年的淨值為14880歐元,仍略低於2007年的歷史最高值。然而,全球市場與經濟衰退已達4年,對於個人金融資產所衍生之影響卻仍未消除。
除了加強整頓債務,後雷曼時代的全球資產發展亦衍生另一現象:民眾依然渴望尋求安全的投資管道;銀行雖然面臨危機,卻是此一趨勢中主要的受益者。世界各地的銀行存款是過去四年來成長最快的資產類別,去年,全球投資人存放銀行資金增加6%以上,約合2兆歐元,而銀行存款在資產組合所佔的比例自2007年以來增加5.5個百分點達32.8%,證券所佔的比例則減少6.5個百分點至34.6%。
麥可海斯指出,從總體經濟的角度來看,此一情況並非完全樂觀,許多投資人考慮轉進風險看似較低的短期投資,將促使低收益率環境之負面影響更巨;然而,低利所得將迫使熟齡人口需增加儲蓄金額。此外,由於長期資金短少,人們將無法適當因應氣候變遷及人口結構趨勢等挑戰。
全球數據雖無法一一反映各區域與國家不同之發展狀況。但廣義而言,全球可就資產水準與成長動能方面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群是北美、西歐、日本與大洋洲等較富裕的國家,近年來的資產成長率相當低。自2000年以來,這些國家每人金融淨資產的年成長率僅有1.2%(日本)與2.4%(大洋洲)。就歐洲的觀點而言,此一情況格外令人憂心:西歐的資產年成長率僅有1.3%,已經開始步上日本的後塵。全球的富裕地區亦同時出現另一負面情況:每人金融淨資產在雷曼危機爆發後逐漸萎縮,然而西歐資產減少的情況,應歸咎於自去年起的衰退,這些飽受危機衝擊的歐洲國家損失大量資產,是致使歐洲地區資產難以成長的主因。
相較之下,拉丁美洲、亞洲與東歐等力爭上游的經濟體充滿活力。自2000年以來,這些區域民眾的資產即持續高速成長,每人金融淨資產年成長率平均值高達兩位數。2007/08年的金融危機衝擊雖使該區資產成長明顯趨緩,但其年成長率仍相當出色(介於7%與10%之間)。即便如此,此區域每人資產平均值仍僅達到工業化國家的部分資產價值。
反觀台灣發展概況較似先進經濟體,雖然去年每人金融淨資產僅小幅增加(+1.6%);然而在2011年的資產價值已較2007高出20%之多,也略高於金融危機前的最高值,但,若將基期拉長,台灣每人金融淨資產成長率的表現則幾乎居於亞洲墊底位置,僅等同泰國,及優於馬來西亞(自2000年成長率:+6.5%)。
然而以全球各國排名來看,台灣在最富有國家排行榜上位居第6名,截至2011年年底的每人金融淨資產平均值為60890歐元(2000年:第10名),在亞洲仍居亞軍,僅次於日本。冠軍仍由蟬聯多年的瑞士奪得(與第2名的差距大);日本與美國則分居第2名與第3名(排名詳見下表)。台灣民間債務的增幅縮小,是全球排名上升的主要原因,此一情況亦與許多歐洲經濟體形成對比。
「安聯集團全球財富報告」比照往年方式,將分析範圍內的國家分為三大財富等級,台灣屬於「高財富國家」(HWC)群組,即每人金融淨資產平均值超過26800歐元。「中財富國家」(MWC;每人金融淨資產平均值超過4500歐元)群組涵蓋16個國家;近年入圍中財富群組的國家總數幾乎以倍數增加。然而「低財富國家」(LWC;每人金融淨資產平均值低於4500歐元)群組的國家最多,涵蓋的人口總數亦最多,情況則與往年相同。
相較於國家的分類,資產細部分配狀況的分析更具資訊價值,唯有這類分析能充分說明全球財富狀況的重大轉變。截至2011年年底為止,全球約有7.2億人屬於中產階級,此一數值自2000年以來已增加1倍以上。就分析範圍內的國家而言,該群組佔總人口的15%。中產階級的增加主要來自於世上最貧窮的國家(LWC):這些國家的中產階級已達到3.55億人,成為全球中產階級中規模最大的族群;此一數值自2000年以來已增加將近9倍。
相較之下,HWC內中產階級的成長率不高,僅有14%;最重要的是,這些國家的成長方向有所不同:中產階級人數的增加,代表上層階級的人數減少。整體而言,這意味著人口雖然持續成長,2000年以來的「富人」總數卻小幅下滑(-4%),全球的「貧民」總數亦呈現同一趨勢(-2%)。中產階級是全球唯一成長的族群。麥可海斯表示:「比較全球各國的情況,發現愈來愈多的民眾因經濟繁榮而受益。這些民眾不再來自典型的經濟繁榮地區,而是來自力爭上游的經濟體,尤其是亞洲。此一情況將在未來數年內徹底改變全球金融、資產與商品市場的面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