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農電商:即將爆發的創投風口?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9-24 08:19
近段時間,涉農電商一畝田因“數據太美被指造假”等消息,頻頻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有報告稱,全國數千家農品電商中,95%都虧損,這引發了社會對涉農電商的疑慮。然而各大互聯網巨頭和上市公司卻紛紛搶灘農品交易入口。在日前新京報舉辦的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活動中,不少投資人和創業者也認為,農品交易將成為繼圖書、服裝、3C之后的第四輪電商熱潮。涉農電商處在爆發的前夜,將成為下一個創投風口。
為何一方面涉農電商大面積虧損,另一方面卻吸引了大量投資人和創業者?涉農電商領域正在發生什麼?
涉農電商大面積虧損
在激烈競爭下,一些農品電商已經倒閉。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近期倒閉的有小農女、優菜網、誼萬家等,也有自動下線的永輝“半邊天”。在資本市場趨冷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玩家出局,俺有田創始人徐曉峰告訴新京報記者,據他觀察,僅在上海,今年就有十幾家涉農電商死掉。優值供半月前貼出緊急通知,稱因業務調整將於8月31日關閉,目前頁面所有的品都已經下架。
徐曉峰稱,農業電商是一塊很難啃的領域,如果沒有拿到融資,他很難撐到現在。淘地科技創始人王翔表示,農品附加值很低,但是物流、保鮮成本高,有的情況下甚至超過商品成本。這些都是涉農電商需要面對的問題。
為減少損耗,農品,尤其是生鮮食品,需要冷鏈運輸。本來生活副總裁戴山輝告訴記者,目前第三方物流沒有最后一公里冷鏈運輸能力,垂直類涉農電商只能選擇自建物流。而冷鏈物流的成本要遠遠高於普通運輸。
據《2014-2015年中國農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目前國內農品電商接近4000家,但僅有1%盈利,另外的7%巨虧,88%略虧,4%持平。涉農電商的危機來了嗎?
互聯網巨頭和投資者仍看好
在不景氣信息頻發的同時,涉農電商卻吸引了包括VC/PE投資人以及上市公司的關注。包括京東、阿里巴巴、隆平高科、大北農等多家上市公司對涉農電商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紛紛跑馬圈地,佈局互聯網農業生態圈。
部分涉農電商也頻頻獲得高額投資。大宗品交易平台“農品集購網”近期宣佈獲得中科招商及其董事長領投的千萬級B輪融資。
譜潤投資合伙人金重仁告訴新京報記者,過去十幾年,圖書、服裝、3C領域,都已經實現了高度的電商化,但涉農領域的電商化程度依然很低。據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農品網絡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占農品銷售額的3%,低於零售品電商網購占比7.9%的平均水平。
隨資本的進入,越來越多的玩家參與進來,據《2014-2015年中國農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國有各類涉農電商3.1萬家,其中涉農交易類電商有近4000家。
君聯資本執行董事王文龍告訴記者,涉農領域目前還沒有出現壟斷性企業,互聯網巨頭剛剛開始佈局。對創業企業來,他們和巨頭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創業者還有挖掘紅利的空間。
2015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台建設,再一次給涉農電商的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
業內人士表示,在資本的助推下,涉農電商很可能繼O2O、B2B之后,成為創投的下一個風口。
“贏得消費者的是服務和品質”
涉農電商遇到了不少困難,但同時,也有更多的創業者認為,他們已經找到了問題癥結所在。
2014年以來,隨資本的大量湧入,為搶奪市場,涉農電商掀起補貼大戰,一元水果、首次免單、首單送蘋果等,對此,業內人士表示,補貼只能給消費者帶來短期的紅利,未來贏得消費者的,一定是服務和品質。
本來生活副總裁戴山輝認為,涉農電商有天然的壁壘和障礙,首先是標準化問題;其次是品質管控。“和服裝、出行等領域不同,低價策略在涉農領域玩不轉,如果質量不好,價格再低也不會有人買。”
和工業品不同,農品標準化程度低。農品種類繁多,單生鮮就有蔬菜、水果、海鮮、河鮮、禽肉、蛋奶、五穀等,每個品類又有更細分的品類,同一品不同的品相、規格和部位,也會有不同的定價。“比如一塊豬肉,不同的部位就有不同的價格”。君聯資本執行董事王文龍告訴記者。
另一個難點在於品質管控。戴山輝告訴記者,中國涉農業的現狀是小生、大市場。上游供應商普遍規模較小,沒法形成規模化,品質很難保證,而下游的市場需求又很大。
上下游共贏是未來方向
譜潤投資合伙人金重仁告訴記者,涉農電商的優勢是直接對接供應鏈的上下游,既讓農民得利,也能讓市民享受到價廉物美的農品。
源頭把控、直接介入上游供應端是農品品質的保證。為了找到高品質的農品,本來生活、一地一味、水果管家都組建了下團隊,在全國尋找特色農業業園,並對種植培育方式進行干預。
讓農民得到切實的利益,是食品安全的最大保證。本該如此創始人劉洪燕告訴記者,在以往的模式中,農民是整個業鏈最底端的一環,承擔著最大風險,卻最沒有議價權和話語權。為了保證最大量的收成,農民不得不濫用化肥農藥。他嘗試通過一種優選機制,引導和獎勵農民通過質量,而不是量獲取利益。
投資人王功權曾在“尋找中國創客”落地論壇上表示,真正好的商業模式,是上下游的共贏。涉農電商領域的這些創業者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據《2014-2015年中國農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國內農品電商接近4000家,但僅有1%盈利,另外的7%巨虧,88%略虧,4%持平。
涉農電商有天然的壁壘和障礙,首先是標準化問題;其次是品質管控。和服裝、出行等領域不同,低價策略在涉農領域玩不轉,如果質量不好,價格再低也不會有人買。
——本來生活副總裁戴山輝
創始人:徐曉峰 融資情況:已獲數百萬天使投資。
俺有田 農品交易的關鍵在下
俺有田創始人徐曉峰,原來的工作是神州數碼某行業事業部總經理。2012年,因為想做農場主,他離開工作七年的神州數碼,在崇明島承包了500畝地,種植蔬菜。一番辛苦后,蔬菜的銷路卻不夠理想,賣給批發市場價格太低,賣給商超又沒有門路。發現身邊的菜農都面臨這樣的困境后,徐曉峰乾脆自己創業,做一個農品B2B交易平台,為高品質農品進入商超掃清障礙。
在俺有田平台上,農民提交並填寫自有農品的品類、量、特色,並上傳圖片,平台稱之為“擺個小攤”。同時,商超在平台上發出需求信息,之后系統會自動匹配。匹配成功后,俺有田會把農民約到上海,進行詳細的洽談,並最終簽訂合同。
俺有田目前已經建立合作的商超包括家樂福華東地區的58家分店,以及歐尚、麥德龍全國的店面。在雙方對接的過程中,俺有田並不收費,但是農品進入商超后,俺有田會提供更細緻的服務,比如物流、陳列、駐店人員小規模的導購等,幫助提高品銷售額,並在最后的結算額中抽取10%的費用。銷售額越大,俺有田的佣金就會越高。
徐曉峰告訴記者,和3C、服裝等品類不同,農品是非標品,品質的不同直接影響價格,單純的線上交易很難做好,需要下更細緻的操作。
徐曉峰,中國農業電商很不好做,主要原因農業的現狀太落后。規格、品質、規模、包裝,都達不到供貨的要求,做起來非常辛苦。但是他也表示,這種情況下只有堅持,把模式做重,服務做好,就會建立起行業壁壘。
創始人:劉洪燕 融資情況:自籌1000萬
本該如此 為了信任“老實種大米”
五常大米以質優出名。劉洪燕只是想買一些給孩子吃,但到了五常之后,他發現即使在當地,都很難買到純正的五常米,“五常大米土地年量100萬噸,實際市場流通量超過1000萬噸,你在市場上買到的五常大米,90%都是勾兌假米。”劉洪燕告訴記者。
這件事讓劉洪燕下決心創業,自己種米。自2014年8月開始,他陸續在五常下面的村子裏組織了46戶農戶,集合了1000畝土地,出錢、出物資、出專家,當地農民出土地、出人力,最后他來收購。種出來的米賣給城市裏有孩子的家庭。
模式是反向訂購,以銷定。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消費者在本該如此的平台上提交需求。4月以后,根據需求量組織農民播種。等11月份稻子成熟后,把大米交付給消費者。
劉洪燕告訴記者,長期以來,農民處在農業業鏈的低端,承擔最大的風險,卻有最小的話語權。為了提高量,不得不大量使用農藥化肥,而本該如此的做法,是幫農民把壓在身上最大的“風險包袱”卸掉,然后引導和獎勵農民通過質量,而不是量獲取利益。
最大的困難就是信任。劉洪燕,頻頻爆出的有毒食品事件,讓人們對食品安全十分警惕,一旦失信一次,就不會有人再信任你。這讓他每走一步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甚至為此支付更高的成本。比如,他跟農戶簽訂了人工除草協議,為此不得不支付每畝近千元的成本。這在很多地方,几乎相當於一畝地的出。
“如果你老老實實種米,就有人一輩子買你的米。”劉洪燕告訴記者。
創始人:李文憲 融資情況:獲君聯資本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
水果管家 解決水果“催熟”痛點
在今秋梨普遍滯銷的背景下,一家叫“水果管家”的公司,包下了河北邢台東留善固村整個村子1600畝的梨園。這片梨園的40噸梨,將會被水果管家的20萬用戶分享。
水果管家是一個C2B模式的水果電商平台。創始人李文憲告訴記者,傳統的供應鏈物流耗時長,水果不等成熟就要摘下來,在運輸途中催熟,消費者很難品嘗到真正“樹熟”的水果。而兩種不同的成熟方式,在口感上差別很大。
水果管家恰好解決了這個痛點。它的銷售方式有兩種。常規水果採取積單銷售,消費者下單后,根據累積的單量,向果園採購,以銷定,直接對接供應端和消費者。
應季水果是預售,以四川紅心獼猴桃為例,針對保鮮期和成熟期短的特點,水果管家提前10天發起預售,累積單量到10萬箱。等到獼猴桃樹熟后,再從樹上摘下來,空運到北京,真正是“即摘即食”。
這種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量身定製的消費模式易於形成用戶黏性,重覆購買率非常高(75%)。水果管家採用社區合買的方式,依托於社區建立起果友圈,果友積單后,每周兩次配送至社區自提點,降低了平均到每個訂單上的成本。
品質最重要,而源頭是關鍵。在與果園簽約前,他們需要觀察整個果期,對品質和生長狀況有了解。簽約后,會對種植培育方式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不能使用化肥和農藥,用人工方式除蟲等。”
水果管家砍掉物流轉運環節,削減了成本。更重要的是,農戶賣給水果管家的價格,比以往要高。
創始人:劉勇 融資情況:獲得數百萬人民幣天使投資
一地一味 讓市場價等於地價
最新上線的浦江紅陽獼猴桃成了“一地一味”平台上的搶手貨。和市面上的品相比,半野生的生長環境,讓紅陽獼猴桃的味道更加自然香甜。
一地一味上線的所有品,都是來自不同地方的特色,一個地方,一種美味。“比如雲南的小碗紅糖,青海的中華土蜂蜜,黃山的毛峰。”創始人劉勇告訴記者,找到這些特色農品耗費了“尋味團”不少的心血。以紅陽獼猴桃為例,尋味團以成都為中心,向四周逐村展開搜索,足足找了半個月。
劉勇曾任阿里巴巴2B業務區域經理,2012年離職創業,涉足農品交易領域。2014年初,一地一味上線,開啟“旅行+美食”之旅。
和順豐優選等B2C電子商城不同,“一地一味”的定位是一個輕模式的交易平台,不涉及物流和倉儲環節,交易流程和淘寶類似。找到特色的農品后,一地一味將其包裝成一個品牌,掛在平台上出售。用戶下單后,由農戶使用第三方物流自行發貨。平台上的每一種品,都經過尋味團的檢測和挑選,確保品質。
一地一味優化了複雜的流通環節,將田間地頭的新鮮農品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可以將口感保存到最佳。同時,由於節省了物流和倉儲的費用,品價格可以降低,甚至讓市場價等於地價。
“一地一味”的品類型定位於大品裏的小品,比如雲南的小碗紅糖,每年的量只有5噸。劉勇告訴記者,小的農品,很難進入城市規模化的銷售渠道。一地一味的出現,既可以幫農民解決銷售難題,也能讓城市用戶吃到全國新鮮特色的農品。
創始人:王翔 融資情況:自籌500萬
淘地科技 把農民變成有期權的工人
王翔不是農民,他是一個資深的農業從業者。從內蒙古來北京后,他曾在小湯山包下了200畝地,種植草莓。可是三年下來,卻沒有賺到任何收益。這讓他不得不思考,連草莓這種高附加值的品如果都賺不到錢,企業化的方式來做種植究竟有沒有空間。
種植、運銷的經驗讓王翔對農業上下游業鏈有了更多的認識。在他看來,傳統的農業已經陷入困境:農品價格卻越來越高,農民收入卻始終沒有相應的提升;農品從地到餐桌要經過四次倒手,不可避免的損耗高達20%;供需信息不均衡,滯銷更是屢次發生。面對這些問題,他開始考慮用互聯網的方式,對接消費者和農戶,讓農民收入更多,損耗更少,品更安全。淘地科技就這樣誕生了。
在種植季節,合作社將土地、農品種類、量、品質等內容打包成一個品,放在淘地科技平台上銷售,消費者購買后,由淘地平台安排農戶種植,按需生。淘地公司會在合作大棚裏安裝攝像頭,以及二氧化碳檢測儀等設備,動態監測和控制農品的種植環境,消費者可以看到大棚內蔬果種植的過程,讓品安全可溯源。
在這種模式下,農民不再需要承擔任何風險,同時收成越多,收入也會越多,相當於拿期權的工人。
目前,淘地科技仍然處於起步階段。一周以后,懷來的紅提、小湯山的草莓將作為第一批品,上線接受消費預訂。
農村市場特別大,如果能用互聯網解決地域困境,大有可為。真正好的商業模式,是上下游的共贏。涉農電商領域的這些創業者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知名投資人王功權
涉農電商的優勢是直接對接供應鏈的上下游,既讓農民得利,也能讓市民享受到價廉物美的農品。
——譜潤投資合伙人金重仁
B14-B15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曾慶雪 實習生 閆妍 張楊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